核心提示
穿行在深圳西北部形如钻石的那片热土——光明新区,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绿色道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绿色建筑,正勾勒出这座“绿色新城”蓬勃崛起的青春身影。
记者发现,5年前在这里应运而生的深圳经济特区首个新区光明新区,肩负着践行科学发展,进一步提升深圳的城市竞争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深圳国际化现代化的重任,率先确定了建设“绿色新城,创业新城,和谐新城”的发展目标。
5年筚路蓝缕,风雨兼程,新区城市建设突出“绿色生态优势”,以“绿色新城”建设为目标,加快建设的步伐,从注重形态构建向形态构建与功能强化并重转变,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机制和工作模式,做到建设和服务两手抓,使城市建设与服务民生、服务产业同步,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同步,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营造一流的产业园区环境与生活环境。
非同寻常的建设成就,使光明新区崛起成为全国绿色建筑最大最集中的聚集区,从而使“全国绿色建筑示范区”和“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这两个国家级绿色试验项目落户光明,并为深圳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提供珍贵的经验和启示。
1、“绿色新城”崛起 两个国家级绿色试验项目落户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光明新区成立以来,新区城市建设部门通过对绿色低碳城市一系列战略性前沿性问题进行探索和实践,促成了“绿色建筑示范区”、“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两个国家级绿色试验项目落户光明,并通过“十二五”规划,在建设、住宅、水务、环境、城市更新、轨道交通等城市建设领域明确了全面推进绿色新城建设的工作步骤。
纵目四望,在绿色生态文明已成为城市和区域竞争主要领域和衡量重要标准的21世纪,光明新区5年的绿色建设实践,破解资源环境困局,形成了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同时及时修正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偏差,利用较少受到干扰的生态环境实现以绿色为导向的跨越式发展,率先建设成为深圳生态型城市的样板,为深圳全面提升发展质量第一时间提供了新鲜的经验。
绿色新城课题是新区首个市重大研究课题,新区城市建设部门探索实践,勇于破题,先后完成了《绿色新城建设行动纲领和行动方案》、《光明新区绿色新城指标体系》、《绿色新城系列工程建议表》,通过绿色产业、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空间、绿色社区及绿色生态系统的建设,从管理创新、政策保障、指标体系等方面为绿色新城的建设提出了具体路径;确定了生态环境友好健康、经济发展高效有序、社会和谐民生改善三类30项指标和六类60项启动项目,为绿色新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绿色思想主导绿色实践,展开绿色建设,结出绿色硕果。
迄今,光明新区已崛起成为全国最大面积的绿色建筑示范区。从2009年实施建设绿色建筑以来,光明新区打造了全国最多的绿色建筑,成为全国最大面积的绿色建筑示范区。目前,光明新区拟建、在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共62个,项目总量和分布密度均位居全国前列,已通过绿色建筑双认证项目的数量超过深圳市总数的一半。
“绿色建筑示范区”和“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两个国家级绿色试验项目落户光明,在没有更多实践经验可参考的基础上,光明新区城建部门在工作实际中不断探索,率先明确了绿色建筑示范区的概念,保障性住房强制实施绿色建筑标准,并扶持配套产业,培育绿色建筑产业链。
政府投资项目100%强制实施绿色建筑标准。其中光明新区政府投资项目中,已有7个保障性住房和5个公共建筑已经获得了国家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认证,光明医院医技住院楼还获得了深圳绿色建筑金级认证。
光明新区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兴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一批绿色建筑脱颖而出,摘金夺银,“拓日产业园新能源工业园”,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联合授予“全国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杜邦薄膜太阳能工业园”被国家财政部列为“首批金太阳示范工程”;“招商局光明科技园区”,被列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绿色建筑“双百”示范工程。
在绿意葱茏的光明新区,绿色犹如涟漪一般,一直在城市建设和产业项目建设中扩散……从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建设到绿色小区,再到绿色城区,由点到线、面逐步推进。新区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参与示范区建设,培育有低碳意识、绿色的生活方式,使绿色深入人心,成为一种习惯和一种信仰。
国家级的“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也是在光明新区率先起步的。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作为新区“绿色城市”建设的新平台,按规划分三个阶段完成,城市建设局编制了《光明新区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整体工作方案》并获市政府批准实施;在3个政府投资住宅项目采用绿色屋顶、透水路面、雨水花园等低冲击技术进行设计施工;光明新区广深港门户区23条市政道路建设全部以低冲击开发的标准设计,其中36、38号路已建成,并获得低碳生态示范项目称号;牛山科技公园示范项目已建成被国家住建部授予“创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示范项目”。在编制《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施工图设计审查标准》,从制度上给示范区创建提供保障。示范区创建工作已被住建部纳入国家“水专项”课题。示范区建成后,经开发利用的雨水资源可替代建设项目15%以上的常规饮用水,可削减COD和悬浮物总量分别达40%和50%以上。
建设贯通了90余公里三级绿道,营造舒适宜人的绿化环境,“把乡野引入城市,把市民送到田园”。两年来,光明新区段省级以及城市绿道配套设施逐步完善,社区绿道也在推进,骑行运动正在新区悄然兴起,而辖区居民徒步休闲也有了理想去处。“乳鸽、玉米、牛初乳”光明老三宝,让人垂涎欲滴;而精心打造的生态型绿道,则成为串联起“山水、田园、绿色建筑”这光明新三宝的一条靓丽轴线。
2、“九纵八横”路网 纵横交织绿意环绕
有人告诉记者:“纵横交织、绿意环绕的绿色路网,让每个踏上光明新区这片热土的人无不感受至深,心驰神往;呼啸而来呼啸而去的高铁,那是奔涌在光明大地上的一种流淌着的感动。”
这一时刻将镌刻在光明新区的建设史上:2010年5月14日,光明大道、华夏路和观光路(龙大高速光明出口至塘明路段)建成通车,这是我市按照绿色道路标准建成通车的首批绿色道路。
光明新区成立以来,承载着光明新区动脉功能的华夏路、松白路、观光路、光侨路等“九纵八横”17条城市道路和33条园区配套道路项目相继开工。
在新区建设者的记忆中,新区15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道路建设竣工,新区的城市面貌、公共交通和产业发展也随之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目前,光明新区已基本完成“九纵八横”主干道路网的前期工作,移交实施包括东长路、根玉路、东明大道等49条共计75.3公里主次道路。
据了解,光明新区的“九纵八横”路网干道,全部按照“绿色道路”的标准,采用LED灯具照明,每年每公里耗电费可节约60万元;主干道路面采用降噪材料,人行道则采用透气透水砖,以消除城市“热岛现象”,维护地表生态平衡,同时设置盲道、残疾人坡道和自行车道;道路交通实现“人车分离,客货分离,公交优先”人文理念。
这一时刻标志着光明进入高铁时代——2011年12月26日12时11分,首班驶往广州南站的列车停靠在光明城站。在新区决策高层看来,光明城高铁站是光明新区成立以后,经过反复争取而建设的,它的开通对该区的影响重大而深远。光明城高铁站的开通,使新区的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更加凸显,以光明城高铁站的开通为契机,新区相关职能部门加快车站周边配套设施的完善,优化公交线路接驳,方便群众出行;同时,加快高铁站门户区的规划和建设,尽快提升门户区形象,进一步优化新区环境,让光明城高铁站对光明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得到更大、更好的发挥。目前,轨道6号线的建设,正在光明新区各界的强烈渴望中向前推进。
这一瞬间,足以让光明新区珍存和铭记。2010年光明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运营,实现新区污水处理率“零”突破。原来被戏称为“深圳西伯利亚”的光明新区,没有一个污水处理厂,光明污水处理厂的率先建成,改写了新区的历史。截至2011年,新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0%;随着燕川污水干管一期二期及光明污水干管一期工程的竣工及新区主要城市干道排污管道的建设,共建成了106公里的污水干管和支管网,新区污水收集系统骨干网络已基本形成。目前,光明污水处理厂、燕川污水干管一期二期及光明污水干管一期工程共74公里污水管网均已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光明污水干管二期工程已完成50%的工程量,计划今年年底完工。供水规模20万吨/天的光明水厂一期、可供原水46万吨/天的石甲线原水工程全面动工建设。
新区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实现突破,华星光电、晨光、杜邦、研祥等一批重点企业实现通气。2011年8月,随着华星光电项目园区内天然气调压站的竣工运行,光明新区无气源的现象成为历史。同时天然气进入光明新区居民家庭工程全面启动。
光明新区拥有了自己的会展中心。2011年8月,光明新区会展中心隆重开馆。选址于招商科技园会展中心一层的光明新区会展中心,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2440平方米,集展示接待、办公会议等诸功能于一体。走进光明新区会展中心,以新区概括、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绿色新城和未来畅想为五大主题的专题展览,将给你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光明新区成立5年来,明湖公园、牛山城市公园、会展中心、信访大厅、公明实验学校初中部、公明人民医院综合楼工程等多个公建配套项目顺利竣工。
3、民生建设大手笔 城市更新步伐加快
绿色新城建设中,也酣畅淋漓地展开了民生建设的大手笔。
“整体拆迁、统建上楼”,让1512户侨民实现安居梦。
由于历史原因,光明部分居民尤其是归侨在新区成立之初仍居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政府统建的砖瓦房里。新区成立之初,管委会就结合新城建设和土地整备,创造性地提出了“整体拆迁、统建上楼”建设方案,2010年2月,光明新城“整体拆迁、统建上楼”项目获市政府常务会审批通过。
这一重大民生项目的建成不仅实现了1512户居住在砖瓦房中侨民乔迁新楼房的梦想,同时为新区未来发展提供了74.7万平方米的可贵土地。
据介绍,新区保障性住房开工建筑面积达115.38万平方米,居全市各区(新区)之首。5年共启动14个项目(含1个企业出资和2个旧改项目),总投资48.29亿元,总占地面积38.49万平方米,总面积137.48万平方米,计划2014年全部完工,可提供住房19099套。新区保障性住房开工建筑面积达115.38万平方米,居全市前列。在建的4个项目光明办事处保障性住房、光明集团经济适用房、光明新区同富裕第二期安居工程、新羌广深港客运专线(光明段)拆迁安置房工程,可提供住房2850套,现已进入收尾阶段。万丈坡拆迁安置房、高新西塘家拆迁安置房基础施工已经完成,进入主体施工阶段,迳口果林村拆迁安置房及新区人才住房项目均在进行前期工作。
城市更新步伐加快。光明新区属于深圳后发展地区,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城市化进程缓慢。新区成立以来,新区城市建设局重点打造松白路和光明大道沿线及光明核心区,并按照提升新区城市形象的有关要求,梳理出11个城市更新推介项目,涉及拆迁建筑面积398万平方米。
在全市各区中率先启动并完成了新区城市更新规划的编制工作。《光明新区更新规划》初步拟定光明新区重点城市更新范围13.32平方公里,并划定重点城市更新单元44个,同时还根据业主的改造意愿及建筑改造的迫切性,拟定了实施时序建议,为今后新区城市更新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该规划获得深圳市第十四届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
2010年,作为深圳首个城市更新项目启动的公明陶瓷厂项目住宅部分已建成并预售。12个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光明商业中心项目目前已在开工建设阶段;公明新创维项目专项规划已通过市建环委审批并即将完成主体确认工作,该项目是光明新区成立以来第一个自始至终由新区运作推进的城市更新项目。
同时强力推进公明商业中心、公明新创维、公明薯田埔第一工业区、公明塘尾沙头面、公明帝闻、公明秋硕以及公明中心区华发片区等7个重点城市更新项目的进程。目前,公明新创维项目进入实施主体确认公示阶段;公明商业中心等5个项目已通过市规土委技术委员会审议,正在进行公示;公明中心区华发片区项目报送市规土委审查。
绿色新城建设,“内外兼修”——内涝点整治逐个“销号”,72个内涝点已整治33个。2008年的一场大内涝,大家仍心有余悸,而今年的汛期到来时,光明新区的居民对于大雨已没有之前的恐惧——因为光明新区的内涝点整治进一步逐个“销号”,光明新区三大泵站也投入使用,在汛期可吸纳大量雨水。城市建设部门即将实施的项目,将消除内涝点 25 个,其余14内涝点正在计划上报项目。开展茅洲河中上游干流综合整治及三条主要支流综合整治前期工程,茅洲河流域(光明新区)疏浚工程已完成50%的工作量, 17宗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前期工作也已完成。
4、践行绿色低碳发展 5年投入16亿元
光明新区打造“绿色新城”,不断加大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新区成立5年来,市、区共投入约16亿元,用于光明新区排污管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河道清淤及综合整治、防洪排涝、生态风景林改造、绿道建设、城市公园建设、市容环境提升等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项目,共建成了106公里的污水干管和支管网,90多公里的绿道,41座垃圾转运站。
“绿色新城”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践行循环经济,光明新区以结构优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淘汰落后产能企业,重点引进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型电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产业项目,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和总部经济。支持鼓励企业节能降耗,继续推动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企业513家,转型加工贸易企业30余家,引进产值超亿元的高端企业20余家;企业年专利申请量,从新区成立之初的每年不到200件,增至今年的1910件,增长近10倍,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光明新区加大对环境污染热点难点的整治力度,对辖区内非法养殖进行全面清理。据悉,今年4月23日,光明新区违法养殖整治序幕正式拉开。近半年来,新区上下通力合作,连续作战,共清除违法养殖1932户,清走生猪30.6万头,清拆乱搭建窝棚108.9万平方米,成功打赢了一场违法养殖整治清理战。同时建立环境信访隐患排查制度,主动加强环境监管、查找环境隐患,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组织开展重点污染源整治、工业噪声整治、危险化学品整治、重金属污染整治等14项环保执法专项行动,有效遏制了环境违法行为。
坐拥绿色生态优势的光明新区,精心打造“绿色新城”,营造一流的产业园区环境,营造一流的生活环境,有理由相信,“绿色新城”的品牌将历久弥新,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