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亚洲备用链接 >> 城市品牌 >> 城市旅游 >> 内容阅读
发展伊春旅游“活”市的思考
作者:未知 来源:黑龙江省统计局 添加日期:10年04月20日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无烟产业”,具有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诸多优点。在改善经济结构,增加经济总量,实现节能减排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伊春市坚持“旅游兴市、旅游强市”战略,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植和发展。旅游环境进一步优化,旅游市场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旅游业经济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形成了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新的支撑。

  一、伊春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伊春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通过全市各级、各部门及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伊春的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已初成规模,正在按照规划与设想朝着预期目标健康发展。

  (一)旅游收入和接待游客总量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据统计,2008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37万人次,同比增长12.1%,实现综合旅游收入15.1亿元,比上年增长25.7%。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总体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据测算,2008年,伊春旅游产业共创造增加值78461万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4%,与2007年3.9%相比,比重上升了0.5个百分点。2008年,全市GDP增长12.4%,其中旅游产业带动的约为0.9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7.1%。旅游产业对伊春经济发展的贡献逐年加大,支柱产业地位正在逐步显现。

  (二)加大投资力度,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8年,全市各景区围绕养生度假、避暑休闲、会议商务、康体健身等旅游产品,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共开工建设旅游项目29项,总投资1.3亿元。到2008年底,全市共建成景区(点)100多处,其中国家AAAA级景区3处,AA级以上景区19处。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地质公园2个;省S级以上滑雪场4处,省级漂流经营达标场所8个。并通过加大交通设施建设,投资36亿元完成了鹤伊公路伊春段、伊嘉公路和10条通乡通村公路,总里程1711公里,初步建成了“一纵三横一环”的公路主干网和“两个半小时公路圈”,城市聚集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加强。从而实现了各城市与景区之间,景区与景区之间的便利往来,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交通便利的旅游网络体系。被中国2008城市盛典组委会评为“中国2008年度最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城市。”

  (三)旅游接待能力逐步增强,带动作用明显。旅游业的发展直接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变化,从而带动接待体系不断壮大。从旅行社数量来看,全市现有旅行社25家,旅游定点企业15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万多人,间接就业人员5万多人,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其强有力地拉动了我市第三产业的发展,2008年旅游产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达到11.8%。从住宿设施来看,既有消费层次较高的宾馆和酒店,又有消费较低的旅店和招待所,从而满足了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全市现有星级宾馆19家,其中:四星级宾馆1家,三星级宾馆6家,二星级宾馆11家,一星级宾馆1家;从购物设施来看,商业网点发展较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商贸区;从餐饮设施来看,高中低档、各具特色的风味酒店、餐馆遍布大街小巷;从交通设施看,伊春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以及林都机场的即将通航,都将极大地提高伊春旅游地的可进入性,所有这一切基本形成了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产业群体。

  (四)“品牌效应”凸显。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伊春区和铁力市(2004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山水美景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不断增强。2008年,伊春市区及铁力市的旅游收入为5.4亿元,占全市旅游收入比重的35.7%,同比分别增长41.6%和40.6%;两地接待游客人数119万人次,同比增加18万人次,增长18.3%。由此可以看出,作为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景点仍是全市旅游业发展的主力,且吸引力在不断增强。

  二、伊春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剖析

  伊春市地处黑龙江东北部小兴安岭腹地,黑龙江、松花江两大水系之间,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是中国东北边陲的重要门户。因其拥有亚洲面积最大的红松原始林,故有“红松故乡”的美誉。2000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先后荣获了“国家级园林城市”、“中国最佳避暑胜地”、“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和“中国旅游最具竞争力百强城市”的称号,并被联合国确定为“城市森林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范例”,授予“绿色伊春”的美誉。伊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具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一个用绿色抒发情怀,用红松塑造性格,用静美演绎生活,用生态承载未来的城市。

  (一)丰厚的自然资源为伊春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据资源普查显示,伊春市的旅游资源分属于70个基本类型,338处资源实体,占国家标准中全部155种类型的47.09%。特别是森林、地质、河流、空气等旅游资源具有明显优势。全市初步探明金属、矿藏20多种,矿点达100多处,其中黄金储量居黑龙江省首位。由于伊春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地处寒温带的大森林不仅孕育了种类繁多,疗效显著的中药材,而且还是山野果、山野菜的丰产区。鹿茸、林蛙油、松籽、榛子、黑木耳等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席之地。伊春是一个会让人生出在此“诗意地栖居”的小城,她简约而蕴内涵,丰富却呈清幽。在这里你会感觉到人类文明与自然造化是如此完美和谐,人与自然间是如此亲密与贴近。被联合国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的丰林、凉水自然保护区等全国森林生态旅游胜地令人流连忘返;兴安湖、迴龙湾、峰岩山寨等休闲项目方兴未艾;桃山、梅花山特色度假新军突起;鬼斧神工的汤旺河林海奇石、嘉荫茅兰沟、南岔仙翁山等风情怡人;令人拍手称奇的恐龙博物馆、金山屯古墓群、铁力老金沟等抗联遗址又给秀美林城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青山、秀水、奇石是伊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更是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优良的发展环境是伊春旅游业发展的坚实保障。为了推动伊春市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构建一个定位科学、布局合理、发展迅速的旅游业发展新格局,2008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将旅游产业作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来培育,出台了《加快伊春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和《加快旅游交通发展的意见》、《加快家庭旅馆建设的意见》等8个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并在财税、土地、林地、文化、交通、旅游纪念品开发等方面给予旅游企业重点扶持。“打基础、创环境、促发展”的新思维,进一步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活动使伊春发生了巨变,市区的主要街道全部得到了改造加宽,城市、景区的亮化日益促进。清新的城市环境,淳朴厚重的民风,热情好客、文明友善的伊春人,与良好的生态环境一起构成了伊春独特的旅游软环境。随着全民旅游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人关心环境问题,注重城市建设和人文素质将是伊春人民最大的一笔财富。

  (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优势为深度开发旅游市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伊春是块神奇的土地。早在5000年这里已有人类活动,商代为肃慎故地,唐属河北道黑水都统府,辽、北宋为东京道铁力王府。从汉代的挹娄人到金代的女真人,一直到元、明、清时代的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人,都在开发拓垦这块地球的祖母绿中留下了创造之光。小兴安岭这块祖母绿的青春,不仅闪烁着创造之光、开拓之光,而且闪烁着志士之光。东北抗日联军以伊春小兴安岭为战略基地,在这里建立军官学校和军政干部学校,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四地一道”作用,由此更使她焕发了一种神圣之光。这里的青山使故去的英魂永驻,这里的碧水使人类返朴归真的性情脉脉传承。“民俗由是变,人才由是出”,伊春用其山之灵慧,水之精华丰盈孕育了一批从伊春走出去的优秀文化体育人才,如歌唱家万山红,通俗歌手付笛声、张咪,乒坛名将焦志敏,速滑名将于凤桐等,从而把伊春文化推向了全国和世界,形成了伊春独有的地域文化风格流派,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形成了一种底蕴深厚的人文氛围。

  二、   制约伊春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伊春旅游在探索中兴起,在竞争中搏击,在发展中奋进。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已经成为北方一座新兴的重要森林生态旅游城市。然而,经过全方位的审视和思考,我们认为无论是旅游资源的利用率,还是旅游人数,或是创汇收入上,与国内其他优秀旅游城市相比,均处于较低的层次。伊春旅游业的资源开发和整体竞争力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旅游基础设施落后,“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业链条结构不合理。旅游业是一个“先投入后产出”的行业。拥有旅游资源不等于拥有旅游业,只有在旅游资源和准入环境方面进行大量投入后,旅游资源才具有可经营性,旅游产业才会最终形成并具有竞争力。一是从我市目前的交通基础设施看,虽然立体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但还缺乏充实的“内容”,尚未达到方便快捷。由于车程太长,游客到达我市时已疲惫不堪,从而降低了对风景的感受力。二是从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看,景区开发和人文资源开发挖掘力度还不够。目前,我市的旅游资源还没能得到有效整合,旅游特色尚未得到充分体现。旅游景区景点的配套服务尚处于低级水平,与旅游相关的宾馆、酒店、文化公司、服务公司等,在数量和服务标准上不能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三是旅游产品市场开发程度较低,大部分景区景点开发的产品处于低档次、初级化状态。新型体验式旅游设施极为缺乏,门票经济突出,旅游经济整体效益未充分体现出来,很难带动旅游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四是旅游特色商品开发不足。目前伊春市旅游在“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旅游生产体系中,“购”是最薄弱的环节。主要是由于旅游商品种类少,特色不鲜明。我市目前还没有专供游客选择和购买地方特色商品的场地。

  (二)经营主体竞争力不强,旅游品牌尚未形成。伊春旅游行业包括旅行社、景区和其他旅游企业均属于小型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特别是旅行社距集团化、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的要求相差甚远,竞争能力非常低。全市星级饭店很少,三星级饭店中严格执行星级服务标准的也不多。到目前为止,伊春市还没有一家以市场为主导,以资产为纽带,以品牌为凝聚力的跨省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现代旅游企业。伊春虽然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但伊春的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不高,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这与我市的景区景点特色不突出,品牌创意不强有着直接的关系,没有树立起鲜明的品牌形象,是制约伊春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景区景点开发层次较低,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文化活力不强。文化是旅游产业的根基和灵魂,旅游品牌需要文化来打造。伊春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但在深层挖掘、整理、包装、传承、开发与运用等方面力度不够,特别是与旅游产业结合不紧,旅游文化特色不够鲜明。小兴安岭森林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淘金文化等丰富的文化遗产缺乏展示的平台和载体,可以说这是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市场概念上的重大流失。

  (四)旅游市场营销和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旅游业是对宣传依赖性很强的产业,伊春市地处内陆,经济欠发达,知名度本身就不高,再加上宣传力度不够,致使许多富有传统文化底蕴和神秘文化色彩的景区景点和民俗文化,由于挖掘、打造、包装的很肤浅,缺少力度和深度,导致游客对伊春旅游印象不深。这充分暴露出了伊春在发展旅游产品方面的 “两重两轻”即重资源、轻市场;重模仿,轻创新。

  (五)旅游项目季节性明显,旅游经营管理队伍人才匮乏。伊春市的旅游大多属于生态观光型,在时序上,受气候条件的制约,消费淡旺季十分明显。旺季需求良好的月份主要集中在6、7、8、9四个月,春夏秋冬四季旅游资源没有充分开发,从而导致供需关系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平衡,尚未形成突出的规模和特色效应。而另一方面,目前我市旅游行业人才匮乏,在现有的旅游管理人员中,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知识面较窄,缺乏同时掌握市场经济与旅游产业管理的经营管理者。多数景区景点的主要负责人和从业人员经营理念和创新意识落后,跟不上发展形势的需要。

  三、做大做强伊春旅游业的思考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关联度最强的综合性行业,它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旅游兴,百业兴。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旅游产业每增加直接收入1元,就会给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带来4.3元增加值;旅游业每直接就业1人,相关产业就可以新增5个就业机会。因此,做大做强旅游业是伊春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对构建和谐伊春具有重大意义。

  (一)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配套功能。当前,我们要紧紧抓住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机遇,坚持“生态优先、整体开发、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加速实现我市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转变。在出行方面要快捷。加快林都机场的建设,尽快实现通航,努力完善空中旅游交通网络。进一步提高铁路运输能力,积极做好与哈尔滨铁路局的沟通与协商,在旅游旺季适时增开旅游专列,争取开通北京、天津等主要旅游客源市场的直达列车,方便中远程游客来我市旅游;提高嘉荫口岸码头设施标准,增加新型快速游船;加强公路网络建设,在提升主干线公路等级的同时,优先建设交通主干线连接旅游区的交通支线。新上旅游直通巴士,提高通达能力,逐步形成以市中心区为轴心的水陆空相对配套的旅游交通网。在饮食方面,要品风味。大力推介朝鲜族风味宴、嘉荫鱼宴、东北炖菜以及山野菜系列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味饮食,以“东北特色菜系,绿色乡村套餐”唱响伊春“地方风味”饮食品牌。在住宿方面要住特色。要科学布局,逐步发展高中低档旅游宾馆。以星级酒店为重点,发展多档次旅游饭店,以适应多层次消费群体的需要。规划建设一批“林海人家”、“乡村客栈”,别具风格的住宿环境,不仅能反映地域特色,而且对游客也极具吸引力;在购物方面要购特产。鼓励生产高质量的传统工艺品和土特产品,大力扶持旅游商品产销一体化的公司,重点做好松塔、食用菌、小木制品与特色商品的加工、包装、宣传和促销工作,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就业机会。在市区商业中心,建设1-2个大型旅游购物超市,汇集市内重点优势旅游商品,以充分满足游客购物需求。在娱乐方面要赏民俗。加强夜晚娱乐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各文化、艺术团体的优势,加大音乐、茶艺、康体等休闲娱乐业开发力度,推出二人转、东北大秧歌等系列民俗表演,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进一步扩大旅游业产业面,拉长产业链,努力把伊春建设成特色鲜明、功能突出、辐射力强的新型旅游城市。

  (二)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拓宽客源市场。几年来,我市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虽已得到了初步培育,但旅游宣传促销力度还远远不够,旅游形象宣传与客源市场开拓脱节。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宣传造势力度,立足国内,面向国际,营造强大的旅游宣传氛围。一要积极扩展宣传途径。加大在中央、省等强势媒体的宣传力度,强化地域品牌,突出伊春整体形象。二要不断创新促销方式。要高质量、高水平开展节庆、赛事促销活动,组织和办好黑龙江伊春森林生态旅游节,五花山观赏节,积极创办国际生态发展论坛,提高节会的影响力。充分利用“中国·伊春”网、旅游信息网等现代传媒,拓宽宣传推介伊春的渠道。借助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城市经济转型、保护红松行动、停止森林采伐等重大事件,大力开展“事件营销”活动,通过大事要事进一步扩大“林都伊春”的知名度。三要大力开拓客源市场。要按照“巩固东三省、主攻京津塘、开拓长三角、培育珠三角”的国内客源市场开发方略,以新闻发布会、旅游产品说明会的方式进行巡回宣传推介。同时积极面向韩、日、欧美和港澳台地区,全方位拓宽客源地市场,抓住“生态旅游年”活动的有力契机,广泛开展“伊春人游伊春”活动。形成客源地市场开拓联盟,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市场共赢。让更多的人知道伊春、了解伊春、向往伊春、来到伊春,扩大旅游客源市场占有率。

  (三)树立精品意识,大力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实现四季旅游均衡发展。按照“林海观光、森林避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一体化的思路,根据不同区域旅游资源特色,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科学开发四季旅游项目,加快建设东、南、北、中四大旅游区。北部旅游区突出“原始生态”特色,重点开发森林观光和休闲度假产品;东部旅游区突出“运动康体”特色,重点开发森林避暑养生产品;南部旅游区突出“冬季冰雪”特色,重点开发冰上、雪上旅游产品;中部旅游区突出“城市观光特色,发挥集散和综合服务功能。要以精品景区为骨架,以良好生态为依托,以文化底蕴为灵魂,结合伊春区位优势,文化资源禀赋和景色特点,大力开发攀岩、溜索、滑草、软探险、热气球观光等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安全性好、娱乐性强,游客乐于参与的新兴旅游产品。同时,还要努力促进红色旅游与绿色环境、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紧紧围绕“一城”“两地”“四区”的战略节点,全方位包装伊春旅游,努力把伊春建设成为“生态旅游、健康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旅游”的集散地。

  (四)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提升旅游产业文化内涵。因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所以发展旅游业提升竞争力,必须加强全市民间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以不断促进旅游从“看景点”到与“品文化”兼容。首先要突出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无论从规划设计还是到建筑风格样式都要渗透文化元素,这样既可以向游客展示地域文化的底蕴,又可以提升市民的精气神。同时,要将淘金文化、生态文化、鄂族文化、民俗文化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与景区景点巧妙融合,以增强其知识性、趣味性,从而提升景区景点的文化品位。广西桂林的大型文艺演出“印象·刘三姐”,云南上演的大型歌舞“云南映像”已经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这对我们是极好的示范。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专业队伍、社会演艺团体和民间艺人的作用,努力搞好旅游文化主题设计,争取早日打造出一台具有小兴安岭地域特色的高水平的地方文艺精品节目,以旅游文化内涵的丰富,全面提升伊春旅游的品味和层次,把伊春打造成为具有特色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五)创新机制,培育旅游产业主体,强化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要推动我市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以资产和利益为纽带,对各地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组建伊春旅游发展集团,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和国内外优强企业参与我市的旅游业发展。选择具有一定实力的旅行社重点扶持,扩大经营范围,努力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针对旅游业队伍人才匮乏这一现状,要抓好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选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管理人员到高等院校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学习深造,挂职锻炼。充分发挥伊春职业学院、技师学院、林业学校和市职教中心人才培育基地的作用,加快培养旅游管理人才和实用人才。加强旅游从业人员上岗和在岗培训,培养和引进俄、英、韩语种旅游翻译、导游人才,全面提高旅游行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对导游人员的分级管理,在主要景区景点推行专职导游制度,提高导游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完善吸引留住人才机制,重点解决好专业人员和导游员流失严重的问题,努力构建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格局、新机制,全面、协调推进伊春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录入:胡雁霞 责编:钟欣

将本文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 腾讯微博分享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校内网 转贴到开心网

免责声明: 本文系转载相关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365亚洲备用链接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文章仅供参考。本站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