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亚洲备用链接 >> 城市排行 >> 城市排行 >> 内容阅读
长三角26个城市综合创新能力排名:谁得分都高?
作者: 来源:人民智库 添加日期:18年01月09日

    上海、苏州、南京、杭州综合创新能力位居长三角26城市前列。在综合创新能力得分超过平均水平的11座城市中,有超过半数的城市来自江苏省;浙江省的各城市之间综合创新能力差距较大,杭州是引领浙江省创新发展的主要引擎;安徽省总体创新能力落后于长三角其他省市,但合肥、芜湖等城市正凭借明显的科技创新后发优势向前追赶。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更容易吸引创新要素的集聚,这类城市中,科技创新主体众多,创新人才汇集。同时,这类城市在增加创新资金和人才投入方面也更有潜力,长三角城市群中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等城市在创新基础力和创新投入力方面的较高得分也印证了这一规律。

    ·从创新的产出力来看,苏州、上海、杭州的创新产出力领先长三角其他城市。苏州的创新战略布局早,自主创新基础好,创新产出高,其创新能力在江苏省内也独占鳌头。上海、杭州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带动产业及区域经济产出增长方面也各有优势。

    ·创新持续力能更直接预测城市创新对地区经济增长的长期贡献能力。近年来,以芜湖为代表的城市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利用好自身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了自主创新能力逐渐增强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和优化转型。南京、杭州的创新持续力水平则分别引领江苏省和浙江省,创新为城市发展提质增速贡献了重要力量。

    对长三角城市进行综合创新能力测评,有助于发现该区域创新发展的优势和短板,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推动长三角实现更大跨越式发展、打造新一级全球城市群。为此,人民论坛测评中心针对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从创新基础力、创新投入力、创新产出力、创新持续力四个方面对其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和挖掘。其中,长三角26个城市包括上海、江苏省9个城市(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8个城市(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8个城市(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

    城市综合创新评价指标的构建与测评方法

    人民论坛测评中心在梳理建设创新型城市指标体系、国家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机遇之城报告、国际竞争力指数报告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际情况,构建了适合长三角城市综合创新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从“产、学、研、服”四个方面为切入点衡量长三角26个城市的综合创新状况,以用最适宜的指标来进行尽可能的客观评价为导向,最终搭建了创新基础力、创新投入力、创新产出力、创新持续力四个一级指标。

    城市综合创新能力状况

    通过对各指标进行计算加总,最终得出了长三角26个城市的综合创新能力得分及其排名(见图1)。根据26个城市综合创新能力测评结果可知:长三角地区城市综合创新能力的平均值为72.22,共有11个城市得分超过均分,分别为上海(86.47)、苏州(83.75)、南京(82.92)、杭州(80.33)、无锡(77.81)、常州(75.09)、合肥(74.94)、宁波(74.85)、镇江(74.14)、芜湖(73.46)、南通(72.80)。 

 

    根据测评结果可知,上海以及江苏省部分城市的整体综合创新能力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居于领先地位。浙江省各城市之间综合创新能力差距较大,杭州是引领浙江省创新发展的主要引擎。安徽省总体创新能力落后于长三角其他省市,但合肥、芜湖等城市正以明显的科技创新后发优势向前追赶。

    上海是长三角区域核心城市,也是长三角创新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和枢纽,科技创新已成为上海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拥有优越的创新基础,具有集聚辐射国内外各种资源、技术、人才、企业的独特能力。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在新世纪以来率先转向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轨道,创新生态不断完善。 2016年,国务院批准《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方案中明确提出4项主要任务以及7项改革措施,上海正在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江苏省以建设创新型省份为目标,明确将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经过多年努力,江苏创新驱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涌现出以南京、苏州为代表的一批创新能力居长三角前列的城市。南京是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近年来,南京抢抓国家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苏州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全国首个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域,是江苏省改革开放转型发展排头兵。近年来,苏州在创新载体平台打造、科技人才引进、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等方面,不断谋新招、使硬招,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持续引领全省的创新发展格局。

    浙江各城市之间综合创新能力差距较大,杭州是引领浙江省创新发展的主要引擎,同时也是长三角地区创新驱动增长最具潜力的城市之一。2016年,浙江省提出《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的若干意见》,2017年,杭州出台了《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创新活力之城建设的若干意见》,杭州的创新发展得到多重政策利好的助推。而对于浙江省内部各城市之间差距较大这一现象,创新要素在各城市之间的供给不平衡是引发该现象的可能原因之一,如何实现区域协同创新,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是该省面临的主要问题。

    安徽省各城市总体创新能力虽落后于长三角其他省市,但合肥、芜湖等城市正以显著的科技创新后发优势向前追赶。近年来,安徽省先后设立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激发潜在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其中合肥、芜湖既是引领安徽全省创新的两个主要城市,也是长三角城市群当中以显著的科技创新后发优势向前追赶的代表城市。

    城市创新基础力状况

    从各城市的创新基础力得分来看,南京(88.15)位于榜首,上海(85.27)、无锡(79.24)、苏州(77.88)、杭州(77.65)、合肥(74.16)、镇江(73.78)、常州(73.34)、宁波(71.56)、泰州(70.54)、扬州(70.40)得分都高于平均值70.34。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排名位于前列的城市具有的共同特点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基础好,高校和企业研发机构等科技创新主体集聚,能吸引各类创新人才,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政策及服务环境。而这些城市的优势又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创新基础各方面均领先的城市、高校等创新主体丰富的城市、制造业等产业基础雄厚的城市三类。   

     第一类城市为创新基础力各方面均领先的城市,代表是南京、上海,这类城市地区生产总值位于全国前列,有能力投入巨额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发展,产业结构也更加适宜创新型企业的建立和成长,高等院校等科技创新主体众多,科研人才储备丰富。因此,这类城市的创新基础非常深厚。

    南京位居城市创新基础力榜单之首,既得益于产业结构优化,更在于人才资源优势。南京产业结构显著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达到90%以上,基本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都市现代农业特色发展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同时南京在创新发展方面也制定了更高目标。明确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另一方面,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是南京的最大优势,也是南京发展最大的潜力。教育部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江苏15所高校入选,其中12所在南京。

    第三类城市为制造业等产业基础雄厚的城市,代表是无锡和苏州。苏州和无锡的传统优势产业均为制造业,作为曾经产业发展的主力,发达的制造业为两市奠定了良好的工业基础。如今,这些企业又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推进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力量。如苏州作为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产业基础好、规模大、门类全,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2016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45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7.2%。苏州制造也正在从数量扩展向质量效益提高的战略性转变,加快推进制造业向中高端攀升,通过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十百千万”计划,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突出抓好服务型制造集聚基地、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建设,培育壮大新业态和新经济。

    城市创新投入力状况

    创新投入强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创新竞争力的核心指标,科技投入引发的科技创新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从26个城市创新投入力得分可看出,创新投入与地区生产总值排名总体上保持一致,创新投入最多的前六位同样也是长三角地区GDP排名最高的六个城市,分别为上海(90.81)、苏州(87.97)、杭州(81.58)、无锡(79.36)、南京(79.06)、宁波(78.73)。

    由此可见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创新投入呈现正相关关系,地区生产总值高的城市拥有更多可投入的资本,科技从业人员工资水平也会相对较高,同时,GDP较高的城市更能吸引创新人才,人才投入数量也会相应较多。为了更直观地分析城市经济增长与创新投入力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城市GDP与其创新投入之间的排名进行比较(见图3),从而将城市分为两类,第一类为GDP与创新投入力排名基本一致的城市,第二类为创新投入力排名与GDP排名差距较大的城市。   

    第一类城市的代表为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这些城市GDP与创新投入力排名基本一致,两者排名均位于前列,同时,这类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在长三角区域也处于领先地位。

    为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苏州财政科技投入逐年提高,做到“真金白银大投入”,同时组建成立创新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为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和制度优势,苏州创新推出“人才新政40条”,加快“政策红利”向“改革红利”转变,科技创新人才投入逐步增加。 

    第二类城市中又分为城市创新投入力排名高于GDP排名的城市以及城市创新投入力排名落后于GDP排名的城市。第一种情况代表为芜湖(创新投入能力排名领先GDP排名11名)、铜陵(创新投入能力排名领先GDP排名9名),这些城市创新投入力排名高于GDP排名,足见政府和社会对创新发展的重视。第二种情况代表为盐城、扬州、泰州等,这些城市创新投入力排名落后于GDP排名。高创新投入强度是保证创新高产出、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的必要条件,这类城市本身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应当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城市创新产出力状况

    通过对26个城市创新产出力进行排名,可以看出苏州(88.68)、上海(88.05)得分遥遥领先,杭州(81.07)位列第三名。其他在平均线(71.96)以上的城市为南京(80.17)、无锡(78.97)、宁波(76.78)、镇江(75.41)、常州(74.89)、芜湖(73.09)、南通(72.82)、合肥(72.61)。   

    苏州的创新产出力领先长三角其他城市。在科技成果方面,苏州每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居江苏全省前列;在产业化成果方面,苏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位于长三角地区榜首,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强大;在地区经济产出方面,苏州科技创新带来的全社会生产率提升效应非常显著,该指标得分处于长三角区域的前三位。改革开放以来,苏州能够走在江苏省乃至全国发展的前列,关键就是靠创新。首先,苏州的创新战略布局早,从制度创新推动乡镇企业发展,到依托开放实现跟进创新,再到现在以全面自主创新引领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苏州永远走在创新的路上;其次,苏州的自主创新基础好,苏州是全国开发区最为密集、功能最全、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开发区在创新集聚培育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为苏州提高创新能力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基础;最后,苏州创新效率高,不管从科技成果、产业化成果,还是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其创新产出和效率均在全省范围内独占鳌头。当前,苏州要引领全国创新格局,打造全国创新高地,必须跳出江苏,甚至跳出长三角,对标全国科技创新能力领先的北京、深圳等城市,强化创新短板,加快提升创新浓度和密度,营造更好的创新生态,围绕集聚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要素来谋划和开展各项工作。

    城市创新持续力状况

    创新持续力代表城市创新对于地区经济增长的长期贡献能力,伴随着城市创新能力的提高,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26个城市在这一指标上的平均值为78.09,半数城市分数超过80,江苏省内城市分别为南京(86.26)、南通(83.55)、泰州(82.99)、扬州(81.38)、镇江(81.18)、常州(81.05)、盐城(80.10),安徽省内城市分别为芜湖(92.70)、宣城(85.47)、合肥(85.08)、滁州(80.63),浙江省仅杭州(82.54)一个城市高于均值。创新战略对这些城市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使城市迸发出新的活力。   

    南京、杭州的创新持续力则分别引领江苏省和浙江省。近年来,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以“五型经济”新定位规划引领南京未来经济的发展,并将创新型经济列入“五型经济”的首位,在新常态下着力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两个方面同步发力,推动全市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能力全面提升。杭州在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上更进一步,着力推进创新发展、深化供给侧改革,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转化为现实行动。目前,杭州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已超过发达国家的标准线,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历史性跨越,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也已成为杭州经济新的战略支点。

录入:李霞 责编:钟欣

将本文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 腾讯微博分享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校内网 转贴到开心网

免责声明: 本文系转载相关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365亚洲备用链接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文章仅供参考。本站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