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晚报记者前往英国三大创意城市文学之都——爱丁堡(Edinburgh)、音乐之都——格拉斯哥(Glasgow)、电影之都——布拉德福德(Bradford)采访。深圳早已于2008年11月21日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并被授予“设计之都”称号。虽然称号不一样,但每个城市的“创意”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致回国至今,还常常牵挂那里的人与景,物与情,历史和现状,甚至就连倒时差的那几天,半梦半醒之际,恍恍惚惚感觉自己依然身处如“哈利·波特”般魔幻的爱丁堡,浸润在音乐之中的不夜城格拉斯哥,以及那个总给人光影交错时光倒流之感的布拉德福德。
采访出发之前,记者询问了几位英国朋友。听说记者前往英国采访创意文化产业,都迫不及待地对记者首推大都会伦敦。一位英国朋友自豪地说:“London always has what you want。”(伦敦总有你需要的东西),另一位朋友则说得更简练而干脆:“London is everything。”(伦敦什么都有)。但经过记者实地见证后感到,作为大熔炉的伦敦,还远远不能覆盖上述几个创意城市的独特魅力。
“音乐之都”格拉斯哥
格拉斯哥距离爱丁堡仅有一小时车程,从爱丁堡向西沿高速公路,穿过苏格兰蓝天白云下的牧场,与司机谈笑间便来到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8年8月21日命名为“音乐之都”的格拉斯哥。
让人心满意足的时刻其实在格拉斯哥的很多地方都能实现,比如听完音乐会,喝点驰名中外的苏格兰威士忌,让自己的大脑晕一晕,酣畅于灯红酒绿的店铺间,谁说不是一种心满意足呢?或者选择路边的小馆坐下,随意点一道甜点,你会猛然觉得这是你今生吃过得最好的一道甜点。
亚当·斯密和詹姆斯·瓦特
两大伟人在此影响了全世界
这是一座古老与现代交织的工业城市,港口城市,也是苏格兰最大的城市。说出城中两位人物的名字,就会让你的心情顿时飞扬:一位是亚当·斯密(1723-1790),经济学之父;一位是詹姆斯·瓦特(1736-1819),发明了蒸汽机。他们都曾就读于格拉斯哥大学,并在这座城市里影响了全世界。没有这两人,很难想象,英国工业革命是怎么个搞法。
然而,历来以工业而自豪的格拉斯哥一旦进入后工业时代,伴随着高失业率和制造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城市也似乎变得脏乱而贪婪。本身夜店云集的格拉斯哥,一到夜晚,大街上充斥着各种酒鬼,一度令社会治安非常不好,但格拉斯哥最终从迷乱中走了出来。像深圳经济特区一样,他们也经历了30年的时间,不同的是,我们是建设,他们是转型,最终他们在经济和文化两大板块上创造出一个奇迹(miracle)。2014年,英联邦运动会将在格拉斯哥举行,记者所见,非常有设计感的运动会主场馆已呈现壮观气势。
保留酒吧乐队表演
整座城市浸润于音乐之中
言归音乐,有人说,整个苏格兰的流行音乐都起源于格拉斯哥的一间公寓之中,这或许只是一种偏爱,但毫无疑问的是,在“New Pop”(新流行音乐)浪潮席卷英国的时代,苏格兰就处于这一浪潮的中心,而孕育了The Blue Nile、Incredible String Band等流行乐团的格拉斯哥则可算是立于风口浪尖。
如今在格拉斯哥,依然保留着酒吧乐队表演的传统。一到晚上,这座城市就像浸润于音乐之中,令人迷醉。城中的酒吧里,总有尚未成名的乐队带来富有个性的表演。除了日常的酒吧表演,格拉斯哥每年还会举办爵士音乐节,爵士音乐节每次都会加入很多的喜剧元素和对话形式,以增强观众和演奏者之间的互动,增强娱乐效果。
记者在格拉斯哥采访时,接待记者的格拉斯哥“音乐之都”项目负责人斯万·布朗先生,带记者参观了由一处旧水果市场改造成的演出场地。虽然是上午时间,但有一个乐队正在为晚上的演出而排练,场地宽大,伴随一阵激越的演奏,可以想象这里到了夜间的热闹程度。这家演出场地,又与BBC苏格兰交响乐团的场地正好连通到一起。
“The Piping Centre”
美妙的风笛吹遍世界
格拉斯哥的音乐之都广播电台,是一家24小时播放音乐的电台,这是一个流行音乐的大平台,任何格拉斯哥的音乐家都可以上传他们的音乐供听众欣赏。这点很像深圳电台飞扬971的《鹏城歌飞扬》,播放和推广的都是本土流行音乐。
当然,对于音乐爱好者而言,最值得一探的当属“The Piping Centre”国家风笛中心。它坐落于格拉斯哥市的东部中心,是格拉斯哥重要的文化中心和会议场所,也是格拉斯哥最新的音乐场所,经常举办音乐会、戏剧表演以及音乐声学研究会议。
除BBC苏格兰交响乐团之外,还有一些国家级艺术表演团体也驻扎在格拉斯哥,如皇家苏格兰国家管弦乐团、苏格兰歌剧团、苏格兰芭蕾舞团等。格拉斯哥主要的音乐节庆有爵士音乐节(Jazz Festival)、凯尔特音乐节(Celtic Connections)和西区音乐节(West End Festival)等。每年因音乐活动获得的经济收益估计达7500万英镑。
“电影之都”布拉德福德
布拉德福德,一座约50万人口的小城市,小到她似乎可以成为英格兰另一大城市——利兹的附属城市,因为他们共同使用一个机场,叫利兹/布拉德福德国际机场。从布拉德福德到利兹,火车车程仅需15分钟。也因此,这个城市通常会被普通游客忽略,甚至在现行的旅游书上也难找出布拉德福德的特别之处,但对于影迷或电影人而言,这实在是一个值得一书的城市。2009年6月8日,布拉德福德成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世界第一个“电影之都”,这也是一个罕见的以电影为媒介打造他们的文化身份的城市之一。
经典拍摄场地
在影迷心中安营扎寨的地方
不了解电影历史的人或许会问,难道她能牛过好莱坞?事实上,从电影诞生的那天起,布拉德福德就已成为一个能触发人灵感的拍摄之地,其电影工业更可以回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从那时起,布拉德福德的人民就已经亲眼目睹了他们所居住的城市对电影发展的贡献。
先到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拍摄地看看吧。这地儿叫Morley Street,早在1914年,这里就建成了一家电影院,叫布拉德福德电影院(Bradford Picture House)。布拉德福德设计交流中心主任兼“电影之都”项目负责人大卫·威尔逊向记者介绍,这家影院在1916年还经历了一个不小的波折,当时英国工党想租用电影院为领袖Ramsay McDonald(后来成为英国首相)做演讲用,不料被业主拒绝,直到1924年,工党干脆买下了这家影院,作为演讲场地和电影放映场所。1933年以前,这里还常驻一个交响乐团,专门为默片配乐。直到1986年,才被英国大名鼎鼎的阿罕布拉剧院(Alhambra Theatre)合并重建。
除了《国王的演讲》,还有一部电影为中国影迷所津津乐道,那就是《铁路少年》(The Railway Children)。这部拍摄于1970年并广为孩子们所喜爱的电影,当时充分利用了布拉德福德所拥有的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城镇和乡村,这地儿在布拉德福德西边一个叫哈沃斯(Haworth)的地方,那宁静的美丽的独特的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景,曾经在无数小孩的心中安营扎寨,永难释怀,这笔精神财富对影迷而言,那是相当珍贵。顺便说一下,这里也是著名作家勃朗特家族的故乡,著名的《呼啸山庄》和《简爱》就分别由艾米莉·勃朗特和罗蒂·勃朗特所著。另外一个名为安妮·勃朗特的女孩也写下了《艾格尼丝·格雷》的著作,这便是在当时风靡整个英国的勃朗特三姐妹。
类似此类拍摄场景的电影遗产在布拉德福德有十几处之多,也因此,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人在此拍摄出很多经典电影,如1962年拍摄的经典影片《说谎者比利》,难怪大卫·威尔逊用“能触发人灵感”来形容他们的电影拍摄场地。此外,这里也出了诸多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人,如赛门·比尔弗伊(Simon Beaufoy)凭借《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
“咖喱之都”
提供令人回味的电影魅力
布拉德福德很长时间致力于其电影产业的明星地位,据称到2020年,布拉德福德将成为一个因电影拍摄、制作、电影教育和电影遗产而富足的城市,正如这座城市有欧洲“咖喱之都”(因过去毛纺工业发达,大量印巴后裔的纺织工人居住此地,咖喱自然成为这个城市的生活必备)之称一样,电影将会给这座城市带来让人难以拒绝又令人回味的独特滋味。
值得一提的是,布拉德福德和设立于孟买的印度国际电影学院(Whistling Woods International)联办的布拉德福德国际电影学院(BRADFORD WWI FILM SCHOOL),对想学电影的影迷来说,一定是一所难以拒绝的电影学院。该校以电影拍摄、电影制作、电影剪辑、电影剧本、电影导演、甚至制片、声效、评论等实用课程为特色,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
国家媒体博物馆
世界最大的IMAX屏幕
除了电影学院外,当初为了打造“电影之都”,这里的人们还建起了一座英国最大的摄影、电影与电视博物馆,叫国家媒体博物馆。当然这里也有一家电影院,其中IMAX厅拥有一个52米高、64米宽的屏幕,据说是世界之最。记者在这里体验了正在上映的《星际迷航》,眼前的画面好像触手可及,作为一名电影粉丝,记者从未体验过如此逼真且近距离的影像世界。
只要你随便在布拉德福德的大街上走一走,路牌上都能发现一个小标识,上面写着“电影之都布拉德福德,一个联合国授予的创意城市”,随处都在提醒着你,这个城市的文化身份是电影。布拉德福德的人民为这座“电影之都”做了很多细致而丰富的工作,为此还得到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高度认可。记者在大卫·威尔逊的办公室里,就看到一张女王亲切接见大卫·威尔逊的照片。
“文学之都”爱丁堡
爱丁堡的城市风格在欧洲是独一无二的。记者从伦敦乘坐火车一路向北经历约5个小时之后,在暮色中进入了爱丁堡火车站。一下火车,人已如做梦一般,转眼进入了几百年前的城堡,只有匆匆行人和汽车告诉你,这里是苏格兰的首都,要不然,对于那些没做足旅行功课的人来说,真以为是进入了电影《哈利·波特》的世界。
世界出版业中心
拥有50家出版社
街道是石头铺的,楼房是石头建的,城堡经过岁月荏苒,留下一道道黑色痕迹。爱丁堡虽然分老城与新城,但新城都有300多年的历史了,而老城则有上千年的历史,如此之老,因此经常有闹鬼的传说。事实上,接待记者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爱丁堡每年有12个主要节日,节日期间,街上是有GHOST TOUR(鬼魂巡游)的。当然鬼魂是没有的,巡游的目的是吸引游客到皇家英里大道(Royal Mile)的老城地下看一看,探究一下几百年前爱丁堡的地下世界。此外,深圳的华侨城艺穗节就借鉴了很多爱丁堡艺穗节的经验。
爱丁堡于1329年建市,目前人口约70万。必须说明的是,这里的造纸和印刷出版业历史悠久,爱丁堡拥有50家出版社,是世界出版业的中心,所以众多著名作家或诞生此地,或在此长期居住、写作、并成名。除了那些健在的世界级文学家外,如《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它还以历史上著名的文学传奇人物闻名,比如柯南道尔,那个创造了大侦探福尔摩斯、华生医生的作家,还比如写了《艾凡赫》和《罗布·罗伊》的瓦尔特·司各特,以及写了《金银岛》的罗伯特·路易斯·史蒂芬森。这些都是这个城市于2004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文学之都”的硬条件。事实上,早在18世纪时,这座石头城就已经成为欧洲文化、艺术、哲学和科学的中心了。
“文学之都”给记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三个场地。一是遍布街头的小书店、旧书店。二是苏格兰国家图书馆。三是随处可见的文学巨匠的雕像和他们的故居。
全球书迷的圣地
古旧书店遍布全城
当下全球有25亿人在使用英语,所以想寻找古版及各种英文版本的书籍,爱丁堡的小书店绝对是个绝佳的选择。不客气地说,爱丁堡没有一家像我们深圳的大书城,而是小书店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记者的老师喜欢收藏古地图,在这些小书店里,欧洲各国甚至还有中国的古版地图差不多都能找到。记者的老师还喜欢经典名著的各种版本,到爱丁堡基本一下子就收藏齐了。正因为此,创建于1983年并从1997年开始每年8月10日——26日举办的爱丁堡国际图书节,早已成为全球图书爱好者的大狂欢。
据“文学之都”信托基金会负责人阿里·保顿女士介绍,每年8月有上百万人涌进爱丁堡。根据初步评估,爱丁堡在文学产业每年创造的经济价值约在220万英镑。
闻名世界的爱丁堡国际图书节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这些小书店。记者在采访中获知,这些小书店在互联网时代,同样被冲击得很痛苦,靠卖大众图书,前景似乎很不乐观。当地居民Adrew告诉记者,这些老书店都是祖辈留下来的,现在的经营者,大多是从爷爷或者爸爸手里继承过来的,物业是自己的,不用交租,在没有其他事情可做的情况下,一天做100镑、200镑的生意,那已经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了。据说顾客主要是来自全球的图书爱好者和学者,这里对学者搜集各种书籍绝对是个好去处。
爱丁堡靠国际图书节吸引着全球书迷,同时也保护着存在了几百年的小书店。对照深圳,深圳的“读书月”、“创意十二月”等文化节庆活动同样推动了市民的图书消费,二者在这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象咖啡店
罗琳由此闻名天下
在阿里·保顿女士的带领下,记者还参观了正在刷漆维护的“哈利·波特的诞生地——大象咖啡店”,J.K。罗琳主要就是在这家咖啡店完成了魔幻小说《哈利·波特》。自《哈利·波特》风行全世界后,店内每天人满为患,中国游客也占相当数量。记者采访了正在刷漆的油漆工,他告诉记者,很多游客建议老板把这里重新点缀一下,但爱丁堡城市规定,只能在咖啡店内部做一点装饰,但外部是万万不能动的,所以他们只好靠刷刷油漆让店铺门面更加鲜亮起来,他指着墙面自豪地说:“看,黄颜色的,比周围其他店铺都耀眼。”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配合无数游客要来这里拍照留念。
此外,记者还参观了部分英国著名作家的故居和历史悠久、馆藏丰富的苏格兰国家图书馆。爱丁堡对作家非常厚爱,以至于他们在城市里专门辟出安静的一角,打造成类似星光大道的地方,在每块大理石上刻上每年评出的优秀作家的名字和获奖年份,做得十分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