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亚洲备用链接 >> 城市推荐 >> 推荐阅读 >> 城市经济参考 >> 内容阅读
中国区域经济大调整格局扫描
作者: 来源:《城市经济参考》 添加日期:11年09月27日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正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工业化、信息化、一体化、区域化和全球化,催化和加速中国社会建设与改革,加速中国从生产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型经济方式发展转变。

       在此背景下,中国区域经济正在经历大调整期。

       地区产业和人力双重雁行转型升级

       一方面,沿海核心地区——珠三角、长三角、首都圈、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向产业“微笑曲线”的高端领域转移,重点推进研发设计、品牌服务和专业化服务的发展,逐步走上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和人力资源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周围地区、特别是市场通达性较好的沿海核心地区毗邻区域,以及沿长江、沿京广线、沿黄河中游地区,积极承接沿海核心地区因产业和人力资源升级转移出来的产业和人力资源,加速推进自身产业和人力资源转型升级。

       城市化方式优化大转变

       一是从城乡区域半分割、半融合条件下的城市化向城乡区域一体条件下的城市化转变;二是从社会权利不完全的人口城市化向完全的人口城市化转变,城市户籍常住人口和流动常住人口将合二为一;三是城市产业和就业结构加速从制造化向服务化转变,服务业比重加快提升;四是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加速,其滞后的局面逐步扭转;五是从相对分散的城市化向相对集中的城市化方式转变。未来15-20 年,人口在500 万以上的巨型城市将大幅增长,全国可能出现10 个左右平均覆盖人口超过6000 万的城市群;六是从相对不理性的向相对理性的城市成长方式转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明显上升。

       核心经济圈带将进行多元化调整重组

       一方面,沿海核心经济圈提升和拓展。即以首都圈为核心,以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为两翼,提升和拓展环渤海经济圈;以两岸交流合作的深化、国务院关于长三角地区进一步改革发展意见的实施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加速形成东海经济圈;以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为引擎,加速形成南海经济圈。另一方面,依托产业、人力资源、市场转移升级,内地将形成新的三个极化核心经济带。

       即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地区、昌九地区为依托的长江中、上游经济带;以中原地区、关中地区以及国家能源基地为依托的黄河中游经济带。

       区域协调互动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首先,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系跨地区衔接,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将加速形成。其次,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地方政府事权、财权可能进一步扩大,围绕产业、人力资源双重雁行升级转型和经济核心圈带的形成,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将进入新阶段。最后,全国行政区划进一步完善。省-县(市)-乡镇分级分等行政区体制将加速形成。

录入:胡雁霞 责编:钟欣

将本文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 腾讯微博分享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校内网 转贴到开心网

免责声明: 本文系转载相关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365亚洲备用链接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文章仅供参考。本站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
var data = XmlHttpPostMethodText('/sys_template/ReviewList.aspx','ModelType=1&Id=75910'); document.write(data) var data = XmlHttpPostMethodText('/sys_template/AddReview.aspx','ModelType=1&Id=75910'); document.write(data)
var gaJsHost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https://ssl." : "http://www.");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gaJsHost + "google-analytics.com/ga.js'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try { var pageTracker = _gat._getTracker("UA-2187903-1"); pageTracker._trackPageview(); } catch(er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