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亚洲备用链接 >> 城市推荐 >> 推荐阅读 >> 城市问题 >> 内容阅读
国际大都市发展的新趋势
作者:周晔 来源:《城市问题》 添加日期:11年04月26日

  国际大都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城市建设实践的产物。随着全球化向深层次展开,处于主导地位的国际大都市为满足内外部的各种需求,正与其他城市进行着激烈的竞争。正是无时不在的激烈竞争,让这些国际大都市不断涌现出新的城市建设理念,从而在全球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球或区域经济的中心、管理和控制的核心节点。本文通过归纳梳理,总结了当代国际大都市城市建设的九大特征,以体现国际大都市建设发展的最新理念和最新趋势。
  
  一、区域城市共生发展,依靠分工协作形成整体聚集优势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发展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要想在全球化背景下获得发展,必须与其它城市进行合作,以区域城市集团的形式介入国际竞争,而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有利于强化区域联合、分工协作,已成为诸多城市政府的主动诉求,并成为具有全球性意义的城市区域发展模式和空间组合形式。

  在这一城市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城市之间的分工趋势日益明显,传统的单一中心城市向网络化多中心城市转化的趋势明显。城市职能的分工,有利于大都市区内部各城市、镇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利于形成扁平的、网络化的区域空间,使各主要城市根据自身的基础和特色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在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共同发挥出整体集聚优势。如纽约的金融、贸易等功能在美国独占鳌头,费城的重化工业发达,波士顿的微电子工业突出,巴尔的摩的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地位重要。将这些城市连成一片,其综合性的整体功能将远远大于单个城市功能的迭加,这就是区域合作所产生的更大程度波及效应的结果。
  
  二、以高端服务为主导,经济多元化综合发展
  
  在资本全球流动的背景下,国际大都市的经济呈现出以高端服务业为主导,旅游零售、文化创意和休闲产业等综合发展的多元化特征。

  高端服务业中最具特色、最有影响的产业是金融业,尤其是国际金融业让一些国际化大城市声名显赫。伦敦的国际金融业已成为世界范围的高端服务产业的代表,这里每日的外汇交易量逾6300亿美元,是美国的两倍,被世界金融界巨头奉为“全球动力之都”。在各项主要金融业务中,伦敦占据了全球20%的跨境借贷、40%的非英国股票交易、32%的外汇交易、43%的衍生品场外交易,以及二级市场70%的国际债券交易。除对冲基金资产外,伦敦在几乎所有的指标上都胜过了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的金融中心。伦敦的金融城以其高质量和高度专业化的服务设施,特别是贸易和金融设施,吸引着全球的投资。

  高端服务业中商务服务的典型代表是纽约。纽约的商务服务业包括四个分支行业:专业服务、辅助服务、计算机服务和其他商务服务,其就业结构为专业服务占44%,辅助服务占32%,其他商务服务占23%,专业服务独占鳌头。专业服务的几个分支行业是纽约经济最重要的几个行业。它们的服务出口,为纽约带来数以亿计的收入。

  国际大都市除了以金融和商务服务业为代表的生产服务业以外,为了行使国际经济管理和控制中心的职能,近些年来还呈现出更高层次的经济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国际大都市的城市中心正在出现由商务和金融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功能向商务和金融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娱乐休闲业和零售会展产业等多种产业并进的经济多元化格局的转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国际大都市后工业化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文化创意产业、零售会展产业和娱乐休闲业等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

  国际大都市经济功能日益多元化综合发展的趋势,在国际大都市新一轮的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实践中也得到了充分阐释。从伦敦、纽约等城市的发展目标来看,突破单一的以金融和商务服务为主导的功能格局,实现公司总部经济、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等多元产业的协调共迸发展,己经成为新一轮国际大都市城市中心建设的重要策略和趋势。
  
  三、CBD作用凸显,产业布局呈逆工业化趋势
  
  观察世界各大都市圈,可以发现其中心城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CBD作用凸显化现象。即中心城市的核心区域在很小的土地面积上集聚了大量的就业人口,喧闹繁华的CBD地区成为城市景观的亮丽风景。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心城区是城市的核心区,是城市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在中心城区这一高度集聚的区域内,各种都市型产业,包括印刷出版、服装等文化创意产业和金融业、批发业、商业服务、法律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等众多高端服务业高度集聚,能够产生高强度的经济势能,有利于确立起国际大都市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

  随着CBD在大都市中心的兴起,国际大都市的产业布局也同时表现出逆工业化的趋势,逆工业化和制造业的扩散成为国际大都市工业布局演变的重要特征。随着传统工业的衰退,纽约、东京、伦敦等以工业起家的城市在上世纪80年代将大量的工业企业进行外迁,依托内河沿岸发展旅游业、服务业,对城市功能进行置换。在制造业从城市中心向外围扩散的同时,都市产业在旧工业区内重新聚集、产业按价值链重新进行的区位调整等几方面因素的共同驱动下,世界主要大都市的制造业均出现了向郊区进行空间拓展的趋势。制造业在国际大都市的衰退,产业内部分工结构调整,让产业结构变得越来越高端化,以服装制造业和印刷出版业为主的都市工业在国际大都市得到较好的发展。同时,现代建筑技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让空间利用效率得以提高,为这些产业在城市中心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四、竞争孕育创新,创新凝聚城市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也是中心城市保持其在都市圈中的核心地位、稳定都市圈城市体系的重要基础。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知名大城市,从其产生、发展至今天,都离不开科技创新能力的支撑。对国际大都市创新发展的研究发现,市场无疑是孕育创新的摇篮,是市场需求引发了创新的灵感,也正是激烈的竞争环境迫使企业不断创新,以求得更强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源泉。上世纪60年代,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城市环境问题的出现,迫使东京制造业纷纷外迁到国外或横滨一带,曾有人预言制造业将在东京消失。但事实恰好相反,东京的主导工业部门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期间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面对日元升值、日益激烈的竞争和顾客的严格要求,它们曾经是政府考虑的搬迁对象,但最终其通过不断创新来提高自身的市场适应能力,成为了日本制造业中最关键的一部分。

  创新能力也是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服务业发展的源泉。随着工业企业内部分工的不断细化,很多企业按照产业链的要求,对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了重新布局,将处于产业链中间环节的大规模生产活动向大都市区外围或其它地区转移,同时把公司总部、研发、设计和销售中心留在市中心,大都市更多地表现为研发、设计中心,而不是生产中心。这一趋势既表现在传统制造业部门,也表现在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比如,众多总部在东京的跨国公司,为了对全球生产、资本实施有效控制,就要求服务业不断创新,生产新的服务种类和新的金融衍生品,以满足控制不断延伸和拓宽的全球产业链的需要,正是创新让东京成为了世界高端服务业的一大中心。

  都市产业的发展也是以创新的设计开发为龙头。都市产业要想保持长盛不衰,要想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有所创新,通过高超的设计产生出高附加值的产品,从而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如今,在香港市场上随处可见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的各类都市工业新产品,与其所开展的以设计创新为龙头的各项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从这种意义上讲,在大都市中心城区有生命力的都市产业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概念和组织模式,是一种以创新设计为主导,以信息为基础,以时代为背景的头脑加工型工业。
  
  五、以交通带动城市辐射能力,以信息拓展城市空间
  
  在国际大都市的发展中,交通一体化是最鲜明、最主要的趋势,交通布局力争实现全面立体化和大规模智能化管理。从现代城市发展的百年历史来看,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是在重视发展航空港、海运港的同时,特别注重发展高效、低污染的地铁和轻轨铁路等公共交通,从而形成海、陆、空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当前世界各大都市圈均致力于高速地铁、轻轨、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硬件的建设,以及与区外联系的国际性机场、跨国跨洲铁路交通的建设,以在大都市圈内形成便捷及时的交通体系。此外,国际大都市交通规划和建设还正在经历从“适应型”向“引导型”的转变,通过交通设计和规划来改变居住和出行行为,包括减少对汽车的依赖,增加公共交通的使用,并通过更加灵活的道路调度系统以形成更加全面的街道等级。

  城市交通系统的一体化让国际大都市成为本地区乃至世界的航运物流枢纽。国际大都市一般都拥有世界一流的空港和海港,以保证国际间客运和货运的顺畅。一方面,引领世界的大城市和其国际空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空港城市之间形成了空中走廊,形成诸如欧洲西北区域城市群、北美城市群以及东亚城市群内部的快速通道;另一方面,海港也是国际大都市进行国际贸易的重要交通工具。从港口吞吐量看,东京都市圈是日本的物资进出口最重要的口岸,都市圈内的4个港口(东京港、横滨港、千叶港、J11崎港)是日本重要的物流据点,这4个港口的集装箱货物吞吐量占日本的41%。

  信息化对国际大都市的崛起也贡献颇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信息化、全球化与网络化改变了世界城市的体系形态,让“数字城市”成为世界城市积极规划和建设的全新目标。综观全球,信息量最大、信息传输最完善的地点多集中在一些城市群带中区位条件最好、人口规模最大的首位城市。纽约、东京、伦敦等世界城市无一不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技术一产业”协同发展,“生产一管理”全面创新,拓展出了最有活力的空间。
  
  六、城市开放包容性高,文化发廉彰显城市个性
  
  现代化的大都市通常都是开放度很大、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城市。通过以下衡量城市国际化程度的指标,可领略到大城市对外来组织机构、人员、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第一个指标是国际组织的数量。国际组织不仅让其所在国在国际社会中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其存在还带动了所在城市国际性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交流活动的广泛开展,这让其所在城市自然而然地成为大型国际会议的主要举行地。各类国际会议的召开可以拉动旅游、广告、运输、通讯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延伸的经济效益不可估量。因此,国际知名的大都市一般也会是著名的会展城市。比如,巴黎所驻国际机构达到108个,每年举办的大型国际会议有300个左右,居世界首位;伦敦每年承办的大型国际会议数量也有200个左右。许多城市还建设了相对集中的国际交流中心区,如纽约的曼哈顿、东京的新宿、巴黎的拉德方斯等都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商务中心区。

  衡量城市活动国际化的第二个指标是经济活动的跨国化。从全球范围来看,大部分跨国公司的总部和地区总部都相对集中在那些区位条件较好的国际大都市。经济的跨国运动使得国际大都市成为了世界性或区域性的国际管理控制中心,而跨国公司的总部或地区总部则是城市国际化的象征。

  衡量国际化的第三个指标是外来人员的数量。外国人的多少反映了城市在国际分工中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外国企业、外国留学生、外国专家和外国人才移民。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世界大都市外籍居民占的比重都在20010以上。外籍人口比重最高的国际化大都市当属伦敦,有250万外国常住人口,比例高达33%。

  国际大都市的文化魅力是永恒的,“文化沙漠”的城市没有资格成为国际大城市。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文化的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没有文化个性的城市就没有生命力。城市个性化使城市的“神”得到充分展现,也塑造了国际大都市的鲜明形象。美国《财富》周刊曾经评选出20世纪世界10座最佳城市,分别是伦敦、纽约、巴黎、东京、法兰克福、新加坡、旧金山、香港、亚特兰大、多伦多。这10座城市除了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商贸金融等因素,几乎都有各自独特的个性。“万都之都”--纽约,“优雅之都”--巴黎,“旅游之都”--新加坡,“动感之都”--香港,这些形象的城市定位充分体现了这些城市良好的人文环境以及与众不同的文化风格。所以,未来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在不断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城市文化的塑造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将城市的历史传统、标志、文化底蕴、市民风范、生态环境等要素融合提炼,塑造出可以感受的城市形象,形成个性化的城市文化,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大趋势。
  
  七、居住环境以人为本,城市生态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并重
  
  人是城市生活中的主体,是一切城市发展活动的中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将城市从自然景观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特人工景观的建筑理念正逐渐被人们所摒弃,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导向。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下,人们对现代大都市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化成为现代大都市发展的重要转向。以人与自然协调为宗旨的发展理念成为流行趋势,以建设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为目标的城市生态建设正方兴未艾。这使得国际大都市的环境转向主要表现出以下几大趋势。

  一是居住环境的清洁化、园林化,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来建造园林化的城市环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二是城市环境生态的创生发展,具体表现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持物种的多样性,生态安全与环境质量的提高,清洁能源与饮用水的供应,清洁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建立等一系列建设理念的形成和完善;三是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大都市建设规划的框架,在产业结构、污染处理、资源善用、能源节约、环境优化等方面充分体现发展的可持续化。城市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呈现出“四个转变”的趋势。即环境治理从重视“末端治理”向“全过程”的清洁生产转变;环境保护从单纯的污染防治向重视资源、生态系统综合保护转变;环境事务从单部门管理向多部门协同管理转变;环境战略从片面的重视环境向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转变。

  国际大都市在建设的过程中,还通过各种环境保护政策措施,积极地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资源利用的循环化,使得这些城市在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极大减轻了资源环境的压力。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实现了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成为各大都市争相追逐的增长模式。在产品生产领域,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追求具有工业生态链接的资源循环型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与发展;在生活消费领域,循环经济追求具有合理利用和回收资源的资源循环型消费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上世纪60年代以来,循环经济在发达国家,尤其是在国际大都市建设中得以广泛应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构筑高效的转换系统,在自然物质一经济物质一废弃物的转换中,必须是自然物质投入少、经济物质产出多、废弃物排放少;第二,形成高效益的流转系统,这一系统以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为支撑骨架,为物流、能源流、价值流、信息流、人流的运动创造必要条件,追求在物质有序的运动中,减少经济损耗和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污染;第三,建立高质量的环境保护系统,这一系统包括工业“三废”治理系统、城市垃圾处理系统、城市废弃资源再生系统、城市废水处理系统等一系列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为此,国际大都市的环境建设确立了废弃物“减量化、再利用、循环化”的基本原则。
  
  八、公共决策强调自治,城市治理法制化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管理日趋复杂,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也随之变化,有限政府理念成为国际大都市公共管理政策的核心导向。在有限政府理念的影响下,一些国家尝试在集权的基础上发展联邦制的区域政府,城市因而被赋予更多的自治权,以更好地进行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区域主义和大都市区管治开始成为共同的发展方向,其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府层级趋于简洁,以便公共服务的重心下移,实行属地化管理。大都市政府一般以二级制为主,这既保证了城市管理的统一性,又使政府工作能够贴近民众。其次,在组织结构上表现为执行局和大部制两大趋势。执行局的特点是把政府各个部分解成两类,一类为政策核心部门,负责决策;另一类为为数众多的执行局,负责政策执行,并且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而大部制的特点是把政府机构归并为大部,在部内实行传统的等级制的科层化管理,在管理模式上则出现绩效导向的趋势。组织机构的变革,使得国际化大都市政府规模普遍较小,且机构精简,政府管理的综合管理色彩浓厚。最后,国际大都市政府职能的变革还表现为退出竞争性领域,更多地依靠市场和社会,呈现决策机构多样化的趋势。当今世界许多大都市通过建立制度化的城市管理创新机制,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城市发展与组织管理中的作用,一些半官方和非政府机构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成员,更多的市民参与城市的发展规划,增强了城市的包容性,实现了市民社会与公共治理的良性互动。

  当代大都市在政府管理决策职能变革、增加公共服务、增加公共物品供给的过程中,尤其强调城市治理的法治化。为此,许多世界城市制定了严格的城市管理规章措施,以完善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为城市管理的依据和保障,追求在城市运作的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地方都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在治安、消防、交通、教育、社会服务、住房、道路、街道清扫和垃圾处理等诸多方面无一没有法律、法规的保障,确保了国际大都市公共服务的稳定有效。
  
  九、城市规划灵活多样,建设风格各具特色
  
  经过多年实践,国际大都市形成了一整套城市建设战略规划。其城市规划不仅注重空间的整合和功能的重塑,还兼具多样性和独特性的城市形象,在努力创造优美和舒适的开放空间的同时,在城市布局和规划发展上日益重视发展文化、休闲和旅游设施等魅力产业。城市发展的重心并不仅仅局限于商务集聚区的建设,局限于成为全球的金融中心、管理控制中心,更要成为一个更具活力的全球文化和商业中心,成为一个服务于世界的21世纪的全球生活一工作一休闲的城市综合体,成为一个全新意义上的多元化中心。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有效的规划控制是城市建设开发项目成功与否、公共利益能否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不同层面的规划控制,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指导具体的城市开发建设是城市高效发展的技术保证。但是,规划控制对于开发活动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不到位的规划控制可能由于忽略了公共利益而直接造成开发凌乱和环境质量羞等后果。同样,繁杂的管理程序和严格的规划条件又有可能造成开发门槛的提高,使得开发项目的吸引力下降。因此,简化适度的管理程序、适当可行的规划条件及优惠政策是促进开发、并保证建设质量的关键。

  对于城市建设而言,国际大都市均非常重视城市的建设风格。首先是注重城市中心的建设。城市中心代表了国际大都市的空间形象,由于城市中心通常都是城市中地价最为昂贵的区域,因此高层、高密度和高容积率成为最为常见的土地利用模式,这使得国际大都市的城市中心呈现出高开发强度的整体空间特征。曼哈顿、伦敦城市中心、以及东京城市中心等都是很好的例证。在城市有限的空间限制下,建设多元化的中央活动区成为城市中心地区的发展趋势,办公楼在与文化、休闲、时尚设施等相结合多元化发展成为城市中心区的主要特征。其次,在建筑空间等实体环境方面,国际大都市非常注重建筑风格在统一中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成功的标志建筑往往能使地区拥有极强的可识别性,使得城市的空间形象塑造事半功倍。国际大都市均深谙此道,一方面,通过规划控制等手段以确保整体实体环境的协调统一;另一方面,鼓励设计创新以形成地区乃至整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最后,开放空间对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塑造也非常重要。城市中心的开放空间是人们休闲和交流的集聚之地,因此创造优美和舒适的开放空间体系,也是国际化大都市增强自身吸引力的重要策略之一。
  
  十、结语
  
  在城市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大都市作为人类居住和社会各种活动中心的地位必将得到进一步加强。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已具备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综合实力和基本条件。从国内各大城市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条件来看,这些城市尚处于国际大都市的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赶超。为了不断强化已有优势、确立新的增长亮点,国内城市急需摸清国际大都市建设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学习国际大都市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聚集整合物流、人流、资金流、知识流等要素和确立其全球控制能力的经验。只有这样,国内城市才能全方位地开展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整合国内各种经济、政治、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地寻求自己的发展对策,形成城市自身独有的建设理念,进而发展成为新的国际大都市。
 

录入:胡雁霞 责编:钟欣

将本文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 腾讯微博分享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校内网 转贴到开心网

免责声明: 本文系转载相关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365亚洲备用链接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文章仅供参考。本站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
var data = XmlHttpPostMethodText('/sys_template/ReviewList.aspx','ModelType=1&Id=69692'); document.write(data) var data = XmlHttpPostMethodText('/sys_template/AddReview.aspx','ModelType=1&Id=69692'); document.write(data)
var gaJsHost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https://ssl." : "http://www.");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gaJsHost + "google-analytics.com/ga.js'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try { var pageTracker = _gat._getTracker("UA-2187903-1"); pageTracker._trackPageview(); } catch(er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