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
如前所述,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分布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分布形态一直呈现自东而西,由密到疏的扩散发展特征。建国后国家尽管加强了中、西部地带城镇的建设,但其分布的地域差异仍然具有如下特征:
(一)城镇分布东密西疏
从我国目前城镇网密度看,城镇体系内城镇密集东部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表现为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总特征。
据1985年统计资料,我国现有城镇7928座,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有8.26座城镇。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经济大发展时期,城镇网密度的分布既继承了历史上城镇分布的基础,又受到了国家生产力布局自东而西推移的影响,表现为代表历史遗存主流的城镇网密度密集于东南的格局基本未变;同时作为新城市(镇)迅速崛起的“三线”建设地区,其城镇网密度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两大特征。
1.城市网密度
从1985年全国城市网密度看(表8-1),台湾省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省区,每万平方公里有5个城市;上海、江苏、山东、安徽、河南、辽宁、浙江等省、市,是我国城市分布次密集地区,城市网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1个城市以上;湖南、天津、广东(包括港、澳地区)、福建、湖北、江西、吉林、山西、河北、宁夏、北京等11省、市、区城市网密度居中,达每万平方公里0.5个城市以上;广西、陕西、贵州、黑龙江、四川、甘肃、云南、内蒙古等8省、区城市网密度较低,在每万平方公里0.1~0.5座城市之间;而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区城市网密度最疏,每万平方公里还不到0.1座城市。采用中位数法将各省区城市网密度分为四级并绘成“中国城市网密度示意图(1985年)”,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城镇体系的城市网分布表现为西疏东密,城市网密度从东向西逐渐递减(除河北、北京地区为低谷外)的规律(图8-1)。
2.镇网密度
从全国镇网密度看,就省区而言,也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异(表8-1)。位居东部沿海地带的上海、浙江、山东三省、市,是我国镇网密度最高的省区,每万平方公里镇数均在40以上;其次是中部地带的山西、湖北、湖南等省区,镇网密度也达到了每万平方公里20个镇以上;再次是辽宁、江苏、广东(包括港、澳地区)、台湾、福建等沿海省区和陕西、贵州、云南、四川、江西、吉林、广西等中部地带
表8-1 我国城镇网密度分析表(1985年)
注:①台湾省为1983年统计资料。
省区(它们多为“三线”重点建设地区),镇网密度在每万平方公里10—20个镇之间;其它省区镇网密度最低,一般均在每万平方公里10个镇以下。
从局部地域看,这种差异更大。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江苏省,苏南地区的苏州市域,平均每24.5平方公里就有一个镇;而苏北地区平均69.8平方公里才有一个镇。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山区或边远地区,镇分布更疏,如在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每1800平方公里才有一个镇,内蒙古的乌拉特草原22000多平方公里仅有一座
海流图镇。
3.城镇网密度
然而,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建国36年来,由于国家生产力布局的向西转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偏集东部的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变;尤其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在地域广大的西部地带的川、黔、滇、陕等省区和中部地带的“三西地区”(豫西、鄂西、湘西)的广大内地地区,相应建成我国的后方工业基地。据资料统计,共建成29000多个全民所有制企业,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并建设了一批城市和镇,从而提高了这一地域城镇网密度,表现出我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分布结构日益均衡的巨大潜力所在。
如从全国城镇网密度(表8-1)看,全国平均每1210.6平方公里有一个城镇,而东部地带每438.6平方公里拥有一个城镇,中部和西部则分别为1049.3平方公里和2531.6平方公里拥有一个城镇,总体上仍然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城镇网分布规律。而从各省区城镇网密度图看(图8-2),我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如黔、滇、陕、豫、鄂、湘及川等省区,城镇网密度与城市网密度有了明显的变化,尤以湘、鄂、黔、滇四省区最为突出,整个“三线”地区的城镇网密度几乎可与东南沿海及长江下游各省区城镇网密度相伯仲。全国城镇网密度表现为环渤海湾最密,东部、东南沿海、陕、鄂、湘次之,豫、皖、赣、桂、川、黑再次,西部地带最疏的特征。
(二)城市偏集中纬地带
城市空间分布测度的另一形式是经纬网内分布状况。我国疆域辽阔,所囊括的经纬度跨度较大(自南而北跨纬度49度多,从东到西跨经度60多度)。从我国城镇体系的地域分布看,城市主要集中于北纬20—40度及东经105—125度的地区。
从城市的经向分布看(图8-3),我国城市以东经110—125度内最为集中,几乎占城市总数的70%左右,其间分布了全国70%的特大城市、90%的大城市、80%的中等城市和将近一半的小城市;东经100—110度次之,约占城市总数的20%,其中分布了全国30%的特大城市,以及少数大、中城市和较多的小城市;而东经100度以西的广大地区,城市数量很少,仅占全国城市总数的6.4%,城市分布寥若晨星(表8-2)。
若以我国城市集中分布的北纬35度纬线为基准,我国城市经向分布的线密度为东经110—125度间,东西垂直距离约每5.9公里就有一个城市,东经100—110度间,东西垂直距离约每13.2公里一个城市,东经75—100度间,东西垂直距离约103.5公里才有一个城市,分别是东经110—125度间的2.2倍和17.5倍。
再从城市的纬向分布看(图8-4),我国城市又以北纬30—40度间最为集中,其间共有城市150个,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43.6%,集中了我国60%的超大城市(人口300万以上),70%的特大城市,
表8-2 我国城市经向分布统计表(1985年)
51%的大城市,62.7%的中等城市,以及67.5%的小城市。据计算,在这一区间内大约平均每一纬度分布有15个城市,城市间平均南北垂直距离仅约6公里;其次是北纬20—30度地区,现有城市123个,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35.8%,集中分布了40%的小城市和部分大、中城市,平均每纬度约有12.3个城市,城市间平均南北垂直距离约8公里;再次是北纬40—50度地区,共有城市67个,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9.5%,集中分布了我国36%的大城市和部分特大、中、小城市,平均每纬度约有6.7个城市,城市间平均南北垂直距离约
11.7公里(表8-3)。
根据我国城市体系的经向、纬向分布特征,求得我国城市体系空间分布重心座标为东经116.06度,北纬33.43度,大约位于安徽省涡阳县城附近地区。明显向东南偏离我国国土的几何中心(约东经103度,北纬37度,即兰州市东北方向约20公里处),表现为我国城市体系地域空间分布偏集东南沿海的基本倾向(表8-4、8-5)。
表8-3 我国城市纬向分布统计表(1985)
表8-4 我国城市体系空间分布重心经度计算表
表8-5 我国城市体系空间分布重心纬度计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