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部署的突出位置。对此,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转型的关键,经济转型一定要解决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延伸,从低成本竞争向以质量、技术、品牌、服务为核心的竞争转变,从依靠资源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关键是以科技创新支撑价值链提升。
《经济参考报》:您如何看待实施创新驱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王一鸣:当今世界,谁掌握科技创新的领先地位,谁就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为了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都在加大研发投入,发展信息、生物、数字制造、绿色能源等高端技术领域。从国际上看,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新突破,技术融合形成新态势,产业发展呈现新形态,生产方式、分工体系和市场结构发生新变化,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条件正在加速形成。通常来说,技术革命是不可预测的,但是从国际产业发展态势看,确实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
首先是制造服务化。国际著名的制造巨头如西门子和通用等,越来越从提供成套设备转向提供最终解决方案,虽然其后台还是制造业,但前台主要是提供各种服务。研发、设计、标准、营销网络、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越来越成为价值链增值的主体;在生产要素投入中,人力资本、研发资本越来越取代劳动力、资源这些传统要素,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
其次是生产智能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并广为渗透,使得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3D打印技术等成为生产过程的重要支撑环节,形成了智慧灵巧的高效生产方式。大规模的定制成为一种可能,个性化的消费将更加大众化。
再者是全球生产网络化。跨国公司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的要素密集程度,配置生产环节,把不同价值链区段配置到成本相对最低的区位,通过全球网络进行系统整合,构建全球化的生产网络和服务体系,实现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以iPhone、iPad为例,这些产品制造环节并不在美国,但是人们都知道它们是美国产品。
产业变革的新动向,对中国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提出更加紧迫的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未来的国际竞争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的竞争。中国要取得竞争的主动权,关键要形成更有竞争力、更富有活力的经济发展方式。
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连续7个季度放缓,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原有的依靠资源和要素大规模投入的增长方式,动力已经减弱,迫切要求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动力。从产业发展角度看,经济转型一定要解决怎样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延伸,从低成本竞争向以质量、技术、品牌、服务为核心的竞争转变,从依靠资源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问题。
经济转型往往是逼出来的。现在已到了这个阶段,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低端技术领域,由于低成本优势减弱,难以与成本更低的新兴经济体竞争;在中高端技术领域,受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条件制约,又难以与发达国家抗衡,呈现出“后有追兵、前有围堵”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