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正在成为成都面向全球的新名片。
5月18日至20日,2018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以下简称“成都创交会”)首次打出“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旗号,来自全球30余个国家2400余名嘉宾共议新经济发展,成都创交会一跃成为新经济各类要素无缝对接的全球化平台。
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新动能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贡献已超过30%。当下,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新经济成长速度直接决定着新旧动能转换的动力结构、进程和发展趋势,直接影响着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态势。
去年以来,成都在全国率先成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出台支持新经济发展的18条政策措施,新政实施以来全市新经济市场主体新增3.66万户。
成都着眼开放型高质量经济体系建设,坚持把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作为推动城市战略转型的重大抉择,作为重塑城市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举,致力成为新经济的话语引领者、场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地和生态创新区,打造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
此次创交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新发展阶段的到来:成都新经济已经从创新走到应用、从概念走向实践,呈现出高速增长、迅速崛起的蓬勃势头。
新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不仅让成都在城市转型中抢占先机,也为成都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区域辐射引领作用提供新引擎,更是给了成都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信心。
新经济提升竞争力
新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哪里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哪里就会孕育新经济之芽、盛开新经济之花、结出新经济之果。“新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孕育而生的产物,于2016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它是一种由技术到经济的演进范式、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的生成连接、资本与技术深度粘合、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互作用的经济形态。
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工业化发展带来人口、环境、资源的约束,对城市发展来说,传统工业后力不足,拼资源、拼环境、拼人口的老路走不通。不管是培育新动能,还是提升旧动能,新经济都给城市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发展新经济成为当前城市发展、城市竞争的需要。
成都市是第一个系统提出发展新经济的城市。2017年,成都在全国率先成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和新经济发展研究院,聚焦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形态”,着力构建服务实体经济、智慧城市建设、科技创新创业、人力资本协同、消费提档升级、绿色低碳发展、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七大应用场景”,出台新经济发展18条政策,围绕“六大形态”“七大应用场景”逐步出台配套政策体系。
通过一系列举措,成都提出,以经济形态的变革推进创新驱动的实践,以发展方式的变革催生新旧动能的转换,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实现城市转型的新作为。
全国其他城市也积极出台政策布局新经济产业。例如,西安成立新经济产业发展局和大数据产业发展局,武汉设立500亿元的未来光谷发展产业基金,贵阳成立大数据发展管理委员会。
此次创交会上,财新数联首席经济学家、中国新经济指数联合创始人陈沁发布了中国新经济指数,成都新经济指数总量排名全国第7,在劳动力投入、新三板和专利转移的分指标上,成都上升趋势明显。
以此次创交会为平台,来自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等30余个国家的新经济创新要素进行了对接,60多家创投机构参加了项目路演和成果分享,40余名友城代表分享了发展新经济的经验,“成都新经济”成为全球热词。
全球城市竞争力项目主席彼得·卡尔·克罗索在创交会上表示,如果说“熊猫”为成都增加了辨识度,提升了城市品牌,成都的“宜居”优势、城市的绿化,都是吸引人才、企业的利器。在他看来,未来城市的竞争将是新经济的较量,成都抓准这个核心点,有助于增强城市竞争力。
校院企地协同创新
在成都创交会主会场外的项目展示区域,有两台不起眼的无人零售机,顾客开门拿走食物,自动支付,不过三秒时间。相比一般的无人货架,无人零售机提升了购物体验,解决了货损率。
玄机在于嵌在货架上的天线和商品上的标签,基于电磁波的物联网技术,加之大数据技术,可以为无人零售、无人超市、货柜自动盘点、商品溯源提供智能硬件支持。
设计团队来自德杉科技,公司创始人兼CEO欧阳骏还有一个身份是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四川千人计划青年创业领军人才。“技术创新对于我们学术派来说不难,真正困难的是寻找技术的商业价值。”欧阳骏告诉记者,团队依托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研究院,以电磁辐射和散射团队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为核心成员,经过数十年的技术研发,拥有十余项发明专利。新零售场景是团队寻找技术商业化应用的第三次尝试。
在创新创业大爆发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人才高度聚集的大学走到了聚光灯下,成为区域、国家创新的引擎。
成都具有高校人才可获取优势,拥有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56所高等院校,3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500多万各类专业人才,人才可获得性和忠诚度中西部第一。
成都创交会上,四川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表示,成都新经济的发展对科技、教育领域来说,本质上就是走上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的路。
但是,对新经济发展而言,技术突破只是创新的第一步。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周涛分析,技术创新分为两类,一类是仅靠一人之力就可以完成技术突破,而对更多的创新来说,需要创新的各种要素合作将技术创新变成经济行为。
为了形成新经济企业技术创新的持久竞争优势,成都聚焦新经济产业要素供给,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和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各类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在蓉转化。
今年1月,成都出台了《成都市深入推进产业功能区及园区与校院企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方案》,在发展思路上,转变从以往由“政府给优惠,高校供项目”的买卖关系,向“政府给机会、校院企作为”的城市合伙人关系。
截至目前,成都市已经对接国内外高校、院所、央企、省企200余家,全市66个产业功能区与高校、院所、央企、省企达成签约项目227个,初步形成打造校院企地创新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
在此次创交会上,成都市校院企地协同创新平台——智创融E正式启用,聚集成果、人才、资金、服务、政策等创新资源,助力创新创业要素循环流动,为新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此外,与传统经济形态不同,新经济是知识密集、信息密集、资金密集型经济,特别是当前阶段,经历了前几年的创新创业大爆发之后,新经济迎来再出发,更加强调了创新各要素的集聚。
陈沁将这个“再出发”称为“从消费型的新经济到生产型的新经济的转移”。他表示,前者依赖中国庞大的市场和消费群体,增长迅速;后者没有庞大的应用场景,投入风险大、周期长,需要能承担更大风险的产业资金,进行更长周期的技术研究来完成转移。“成都消费经济转向生产新经济做得比较好,芯片的厂家数量在过去几年排名全国第一。”高校科研院所前沿研究的聚集地,知名企业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发展主导能力,园区是高校院所成果转化、企业发展的承载地,三者的高度融合将促进创新要素的进一步聚集,对城市抢占新经济发展的新高地意义重大。
打造“独角兽”的新摇篮
“独角兽企业是新经济的一个重要代表,已成为推动经济向中高速增长、迈向最高端水平的重要引擎。今年以来,随着360公司借壳上市,富士康闪电赴会,独角兽成为最受注目的热点话题。”人民网董事会秘书李奇在成都创交会的独角兽高峰论坛上表示。“独角兽”的确很热,而它的概念由来已久。美国知名投资人Aileen Lee在2013年首次提出“独角兽”概念,一般认为,成立时间不满十年,私募和公开市场的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是独角兽企业。
独角兽企业是新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具备强劲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把控力,全国各大城市在积极制定不同政策,壮大独角兽队伍。
以成都为例,各区市县在新经济发展的大政策之下逐步开始了针对独角兽企业的引进和培育计划。
5月2日,商汤科技未来创新中心暨“一带一路”总部项目在北京签约,位于天府新区的独角兽岛迎来首家独角兽企业。天府新区还在成都创交会期间成立了独角兽俱乐部,滴滴出行、云鸟科技、易冲无线等6家企业成为首批会员。
5月18日,高新区设立总额为100亿元的独角兽股权投资基金,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培育种子企业1000家、瞪羚企业100家、独角兽企业10家、行业龙头企业三家。
按照成都的目标,到2022年,新经济企业达到10万家以上,独角兽企业达到7家以上,潜在独角兽企业达到60家以上。
成都对独角兽企业的渴望颇具代表意义,国内外众多机构相继发布的独角兽企业榜单均显示,独角兽企业区域分布不均。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美两国的独角兽企业呈现双寡头局面,根据全球四大榜单涉及的252家独角兽企业,美国有137家,占比超过54%,中国独角兽的数量紧随其后。
从国内对比来看,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于北上杭深。根据长城战略研究所发布的《2017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北上杭深聚集独角兽企业数量超过84%,武汉、广州、南京、天津、成都、苏州等地独角兽企业数量均为5家以下。
独角兽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健全的创新创业生态,其集中程度成为一个地方创新创业生态的直观反映。
成都打造全球首个以独角兽企业孵化和培育为主的新经济产业载体,旨在将独角兽企业作为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实现高质量发展。
李奇认为,争夺高端人才,优化营商环境,吸引独角兽企业,为新经济打破陈规旧习,打通全部沟通渠道,让新经济走上快车道,未来一批致力于壮大新经济的城市有望实现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