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亚洲备用链接 >> 城市品牌 >> 城市案例 >> 内容阅读
重塑乡村从产业起 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浙江样本
作者: 来源:浙江在线 添加日期:17年06月23日

    当下,田园综合体被看作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产业发展,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以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模式。农村产业如何融合发展、新产业和新业态如何培育?乡村的特色如何保留、活力如何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怎样调动?浙江各地的探索早已开始。

    缙云笕川村——

    村民入股,投身美丽经济

    乘坐高铁,过武义,穿过一段黑黢的隧道之后,就到了缙云。车窗外,500亩色泽绚丽的花海一直向远处绵延,连接着起伏的山峦,笕川花海就这样跃入眼帘。伴随着高铁轰鸣的,是从花丛间传来的几声汽笛声;花海中,一辆小火车正载着游客环游景区,坐在车头的驾驶员是笕川村村民丁尧青。

    5年前的笕川村,并不是眼前这番情景:高矮不一的香菇大棚搭在田间,水塘里养着上千只麻鸭,村庄环境脏乱,村民纷纷外出经商、打工。近年来,随着治水拆违等工作的推进,村民们对美有了更高的追求,打造美丽经济的决心也更加坚定。据介绍,凭借花海及其后续项目,这个小村去年实现了900余万元门票收入。

    2015年,村“两委”接受专家意见,决定建设花海,下半年便完成土地流转500亩,花海项目正式启动。前期,村集体投入500万元,成立笕川花海产业有限公司,完成道路硬化、花海规划和种植、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一开始,部分村民心存疑虑:“种花有什么用?花又不能吃。”村两委成员一方面耐心做好大家的思想工作,一方面铆足干劲,全身心投入到花海建设,“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要做出成绩,让村民们看到效益。”直到现在,村主任杜美亮的小腿上还留着被电焊烫伤的红印,那是他在焊接花海周边围栏不小心落下的伤口。

    2016年5月28日,花海正式对外营业,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第一天门票收入就达到42万元。同年7月,村两委又未雨绸缪,倡导村民入股追加投资,建设其他娱乐休闲设施。

    这一次,村民们积极响应,第一周的入股金额就达到200万元,后来共筹集到1400万元资金。村民施海妃说:“一股7000元,光我家就认领了十余股。”

    从此以后,村民们的参与积极性空前加强,主动为花海的建设和经营出谋划策。同时,村民还是花海公司的监督员,从花卉种植到财物使用,事无巨细随时质询。

    花海的正式员工也均从本村聘用。开小火车的丁尧青原本是位家庭主妇,如今一个月有2000元收入。她说:“我们每个正式员工都有小火车司机的驾照。平时在家都是骑电动车,突然开上了小火车,还是挺兴奋的。”

    村民丁东祥此前在外做生意,手头宽裕,一口气认领了八十股,成为花海的大股东之一。2016年8月,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他,从广西北部湾回到老家,亲自上阵,主管采购、卫生、安保和检票等工作。

    花海的建成,也推动着村中民宿和农家乐的发展。去年5月,村民周君莲夫妇俩在村里开出民宿“丁家小院”。白墙黑瓦的院落内,栽种着各式花草,几缸睡莲,藤架上结着葫芦,一面酒旗悬挂在马头墙上,随风舞动。

    “说来也巧,我们农家乐开业那天,正好是花海正式营业的日子。那天来了大量游客,丁家小院的生意爆满,短短两个月就赚了十多万元,”周君莲喜笑颜开,“花海让我们既能守家,还能挣钱。”

    目前,笕川村正在建设中的水上乐园,也将在暑假对外营业,花海道路一侧的小吃一条街也已经装修完毕,静候游人光临。“要对村民负责,对股民负责”,这是村党支部成员朱月光最常念叨的一句话,也是村里建设花海的初衷。

    漫步花海,蝴蝶翩然。如今的这片花海,已经盛开在每个村民的心田。见习记者 高驰弘 县委报道组 朱映归

    瓯海盘垟村——

    文化创意,激活隐秘山村

    从荒芜人烟的废弃古村到文化创意聚集的隐世秘地,地处温州瓯海区大罗山中心的盘垟村迎来新生。

    过去的盘垟村,是一个被时光遗忘的古老村落。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村民们陆续搬离大山,仅留下几位不肯离开故土的老人与日益衰败、闲置多年的石头民居。5年前,浙江隐墅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勇伟无意间来到这里,盘垟村的命运随之发生转变。

    村庄文化底蕴深厚。据《仙岩山志》及木氏家族宗谱记载,早在宋朝,木氏家族已在此繁衍生息。村庄由蟠台阁和里垟两个自然村组成,平均海拔630米,石屋民居错落分布于山坳之中。村庄周边有三垟湿地、天河水库、五美景园等生态旅游景点,内含古寺(塔)、摩崖石刻、遗址等文物48处。四时花卉、翠竹流水,植物种类繁多、常有云雾笼罩,似蓬莱瀛洲之状。

    如何在保护古村落原生态的基础上,用文化创意来激活村庄?马勇伟团队决定,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改造村里57座废弃已久的石头民居,利用村庄的历史文化与周边旅游资源打造田园综合体。

    2013年,马勇伟团队和盘垟村正式签下15年的房屋租赁合同,盘垟村变身“盘云谷文化创意村”。随后,一则“寻找中国合伙人”的消息在坊间传开:投资50万到100万元,便可在村里挑选一幢老屋,成为民宿主人。项目一经推出,便吸引了十多名投资者。

    走进村中首幢民宿“水和居”,只见墙壁上大块石头裸露,原木家居舒适自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本地民居特色。如今,已有30多幢民居拥有自己的主人。他们中有夫妻、工作搭档,也有闺蜜与恋人。古老的石头房子悄然苏醒,山间隐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访,走进盘垟村,好似走进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80后夫妻凡姐与亮仔,是温州本地的上班族。因为向往田园生活,前些年一直在省内寻找适合开民宿的地点。“之前找的地方一直不太满意,来到盘云谷就知道是这里了。”凡姐十分欣喜。2015年,凡姐与亮仔在盘云谷深处有了自己的民宿——“云深处”。与其他民宿主人一样,夫妻俩只需提出自己的设计要求与装修风格,马勇伟团队便可提供策划、设计到经营管理一条龙服务。

    “盘云谷民宿的‘隐墅模式’,通过租赁农民闲置住宅,在保持乡土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对传统建筑及村落实现保护基础上的有限利用。我们希望能建设市民与农民共同创造的新型乡村社区,一种全新的乡村生活服务综合体。”马勇伟认为,田园综合体式的民宿,最不可或缺的是整体和谐的美感,而“分开经营的单栋民宿难以形成旅游目的地,因此需要整体设计让民宿融入村庄环境。”

    马勇伟将盘云谷文化创意村称为“文化社区”。在这里,民宿主人们因为相同的爱好聚集在一起,他们交流想法碰撞火花;归国华侨带来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酒文化,在民宿一楼吧台可以品尝鉴赏红酒;发型设计师的民宿被设计成古早味的老上海风情,老板还会亲自上阵为顾客设计发型……

    因村庄人气渐旺而回归故土的村民,也纷纷有了自己的事业。41岁的农家乐老板木加恩,8岁时便搬到山下镇上居住,近些年回到村里开启了农家乐。“村里人气越来越旺,旺季时每餐客人满桌。”木加恩说,现在,村里已经开出了11家农家乐。

    “带动村民致富,是盘云谷文化创意村的第二期目标。接下来,我们将在山顶开一家书店,还会举办艺术展、音乐节、露营等文化活动。”马勇伟畅想着,盘云谷终将成为连接乡村与城市生活的诗意栖居地。记者 黄珍珍

    黄岩北洋镇——

    三产融合,乡村注入活力

    入夏以来,台州黄岩区北洋镇前蒋村老人蒋世岳常念叨的,就是已经完工的蓝美庄园二期项目。自从蓝美庄园在该村落户后,村里渐渐变了模样,老人的心里也是乐滋滋的。他说,现在许多村民都将土地流转给了庄园,不仅可以拿到土地流转租金,还可以去庄园上班,收入较之前翻了好几番,全村人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去年以来,黄岩以特色农业观光小镇——北洋镇为试点,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今年,紧抓中央鼓励发展田园综合体的契机,黄岩又大力推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

    作为当地的浙商回归代表项目,占地1300亩的蓝美庄园,将农业和休闲旅游、教育、文化等理念相结合,运营一年多来,人气越来越火爆。“每天看着这么多人来玩,我开心得很,以前在家做点来料加工,一个月收入才500多元,现在在庄园里当卫生保洁主管,工资每月有2000多元。”前蒋村民翁巧香说,庄园里90%以上的员工都是本村村民。

    游客数量的猛增,让北洋镇的农家乐、民宿以及土特产销售也开始热火起来。北洋长潭村的莎莎娘番薯庆糕店老板娘做了几十年庆糕,以前生意一直不温不火,一天最多也就卖出去二三十个:“现在可不一样了,人多时一天能卖一百多个,做都来不及。”

    依托良好的山水生态环境,北洋镇引进先进农业技术,挖掘优势农业产业,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形成2500亩的“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将潮济古街、蓝美庄园、绿沃川农场、长潭农家乐一条街等特色景点有效串联,将采摘游、民俗观光游、美食品尝等游玩体验有机融合,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小镇旅游由单纯观光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耕文化品味相结合的复合功能转变。

    小镇的全新气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发展。蓝美庄园项目经理陈锷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洋人,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异乡打拼,“听说家乡有这么大的变化,我二话不说就回来了。”在蓝美庄园,他从最基层做到了项目经理,工资也从原来的2000多元涨到了近5000元。

    眼瞅着这好势头,大学刚毕业没几年的陈岩回家开起了农家乐,以经营各种农家土菜为主。遇上节假日,他家的订座电话总是响个不停。“生意好的时候,每天的营业额能达到3万元左右。”在他看来,这仅仅是开始,未来的北洋镇肯定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区委报道组 周薇薇 本报记者 王庆丽

    各国田园

    百花齐放

    田园综合体的概念随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在国内流行,不少专家认为这是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乡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新模式。

    这一概念非空穴来风,在世界各地亦有成功先例。田园综合体模式,集生产、生活与生态融为一体,在经营上结合了农业产销和休闲服务等,并具有经济、社会、教育、环保、游憩、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功能。各国根据自身情况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特色和形态。

    美国:规模农业休闲化

    美国田园综合体大多采用“综合服务镇+农业特色镇+主题游线”的立体架构,综合服务镇交通区位优势突出,商业配套完善,农业特色镇则打造优势农业的规模化种植平台,产旅销相互促进。

    加利福尼亚州弗雷斯诺市东南部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综合体由农业生产区和休闲观光农业区构成。

    区内有美国重要的葡萄种植园和产业基地,广受都市游客欢迎的赏花径、水果集市、薰衣草种植园等。针对青少年家庭、生态旅游爱好者、会议人群等分别开发种植、采摘等农业体验活动以及休闲、娱乐活动。

    德国:打造市民农园

    德国的休闲农业可分为度假农场、乡村博物馆及市民农园等三种类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为市民农园。

    这些农园大多建于大中城市近郊,每个农园占地2公顷左右,土地一部分是镇、县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一部分是居民提供的私有土地,大约50户市民组成一个集团,与政府签订为期25年至30年的使用合同,自行决定如何经营,但产品不能出售。目前,德国已拥有这样的市民农园超过100万个。

    每个市民农园如同一个个“小田园”,周围是低矮的篱笆、藤蔓或灌木丛。一幢幢独门独院的小木屋有序分布,院子里有辘轳井或泵水井,地上摆放着精美可爱的小风车和各种家禽模型,菜园里种植着鲜花、蔬菜。

    每到周末,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会举家来到郊区的农园,租赁一栋小屋,进行农事体验、休闲健身或享受生态环境。由于近年来申请市民农园的家庭急剧增加,德国还发展了相当数量的协会进行民间管理,联合发展,松散的“小田园”逐步向“大田园”发展。

    日本:绿色观光农业

    为了缓解城市居民的压力,提高生活质量,振兴农村区域经济,从上世纪70年代左右开始,日本利用城市和乡村相邻的特点,发展“农村观光”。

    1992年6月,“绿色观光”这一提法首次出现在日本农林水产省的“新的粮食、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方向”的政策文件中,以观光农业、市民农园和农业公园为主要形式的绿色观光农业产业格局逐渐形成。

    以拍摄黑泽明的电影《梦》而闻名的大王山葵农场在日本颇具名气,总面积15公顷的农场,每年可收获150吨山葵,形成了多样的特色美食。那些为拍电影所建造的水车、小屋等至今还留在菜园里,吸引许多游客专程到此体验电影场景。

    法国:培育专业化农场

    专业化经营的农场是法国发展休闲农业的最大特色,目前已发展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点心农场、骑马农场等9种类型。

    地中海沿岸的普罗旺斯是法国著名的乡村度假胜地,特色植物薰衣草几乎成为普罗旺斯的代名词,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度假人群欣赏花海。

    这个地区分布着各式农场,它们大多以薰衣草产品为特色,橄榄油、葡萄酒、松露等特色美食也很受欢迎。在薰衣草花季,当地还组织持续不断的旅游节庆活动,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和艺术氛围。

    从各国经验看,以农业活动为基础,立足特色,田园综合体的培育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方案。(记者 沈晶晶)

录入:李霞 责编:钟欣

将本文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 腾讯微博分享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校内网 转贴到开心网

免责声明: 本文系转载相关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365亚洲备用链接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文章仅供参考。本站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