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亚洲备用链接 >> 城市品牌 >> 城市案例 >> 内容阅读
海洋经济发展的“宁波样本”
作者:周超 来源:中国海洋报 添加日期:18年06月11日

    东海之滨、长三角南翼,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浙江省宁波市,注定是一个因海而生、依海而兴的港口城市。改革开放40年来,从资源小市到经济大市,从东部沿海一个不起眼的商埠小城到现代化港城,从内河小港到国际深水大港,作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沿海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宁波以港口为起点,抓住每一次重大发展机遇,大力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40年来,宁波海洋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显示出巨大的活力与潜力,形成了以港航物流服务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和海岛资源开发为重点的宁波海洋经济体系。车水马龙的宁波舟山港、气势雄伟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投资热度不减的杭州湾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杭州湾湿地……宁波,这一港与城互动、港兴则城兴的浙江沿海城市,正以坚实的脚步践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日,《中国海洋报》记者走进宁波,先后采访了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吉利汽车集团杭州湾基地,以及宁波东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捷胜海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力图从多角度展现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东方电缆 陆海相连打造高端海工企业

    一、先进装备彰显不俗实力

    走进位于宁波北仑区港口的宁波东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厂区,一座高耸入云的大楼映入眼帘,这是该公司为海缆生产量身打造的立塔生产线。据东方电缆总工程师周则威介绍,这座立塔高157米,20层,建有两条生产线。

    进入立塔一层,随处可见众多巨大的转盘,上面盘绕着一条条或粗或细的海缆芯线。抬眼望去,一条黑色的海缆芯线垂直挂在空中,缓慢匀速移动,最终缠绕在一个竖立的转盘上。周则威说,其他楼层里海缆芯线会被包裹在一个圆形管道里进行生产、塑形,只有在一层才能看见成型的海缆芯线。

    他介绍,以生产220千伏的海缆线为例,这条生产线每分钟可以生产0.9米,一天生产的长度能达到约1.3公里。“国内厂家传统的同类生产线一般只能够7天连续生产不停机,而我们这条生产线的连续生产时间已达到25天,在国际上居于领先水平。”周则威说。

    乘电梯进入立塔20层,向下看去,一条沿着甬江出海口河岸铺建的蓝色管道引人注目。随行的东方电缆工作人员介绍,这条从立塔延伸出去的管道主要用来运输成品海缆。一条海缆在完成生产后,将会通过这条管道运往专用码头,接着转运到海底电缆敷设船上,然后前往相关海域敷设。

    这些先进的海底电缆生产、运输设施和装备,只是东方电缆作为国内海底电缆制造龙头企业的一个缩影。多年来东方电缆在科技创新、质量管理、核心技术突破等方面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已形成了包括设计分析、生产制造、安装运维、系统集成在内的海底电缆系统全产业链条,位列全球海缆最具竞争力企业10强。

    二、20年专注技术创新

    万丈高楼平地起,东方电缆今日的成就并非一蹴而就。“让陆地与海洋互联”,这是东方电缆办公楼里张贴的一条标语,道出了20年来东方电缆发展的目标。

    1998年,东方电缆正式成立,是一家传统电缆生产企业。直到2005年,东方电缆开始研发海底电缆。“那时候国内只有两家海底电缆生产企业,而且都是生产35千伏以下的海底电缆。”周则威回忆。

    2007年,刚刚涉足海底电缆的东方电缆,凭借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生产出国内第一条110千伏高压海底电缆。“从那以后,直到2013年,我们公司生产的110千伏海底电缆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都达到了90%。”周则威说。

    东方电缆在110千伏海底电缆研发领域的突破,打破了国外垄断,赢得了国内市场。

    2010年,东方电缆生产出国内第一条220千伏光电复合海底电缆。从此,中国企业在海底电缆高端领域开始占有一席之地。同年,东方电缆牵头起草了我国首个海底电缆国家标准。“这是第一次由企业牵头起草海底电缆标准,体现了东方电缆在这一领域的实力。”

    此后,东方电缆继续深耕高端海底电缆研发领域,取得了众多技术突破。

    2014年,东方电缆承接的国网舟山±200千伏五端柔性直流工程,实现国内最长的无接头柔直海缆制造,也是世界首个五端柔性直流工程。

    2016年,东方电缆承接的福建莆田南日海上400兆瓦风电项目,是国内已投运海上风电项目中截面最大的220千伏光电复合海底电缆。

    2016年,东方电缆研发的500千伏交流聚乙烯绝缘光电复合海缆系统成功通过试验,标志着国内超高压交流海底电缆的设计、研发和制造已进入全球领先地位。

    2017年,东方电缆承接的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宁波至舟山500千伏大陆联网项目,海缆总长18.15公里,输送容量1200兆瓦,是世界上首根大长度500千伏交联聚乙烯绝缘海底电缆。

    2017年,东方电缆先后获得三峡江苏大丰300兆瓦、神华国华东台四期300兆瓦、华能江苏大丰3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订单,每个项目海缆路由均达到50公里,长度为国内海上风电项目之最。

    2017年,东方电缆为海工文昌9-2/9-3/10-3气田群开发项目生产的脐带缆,是首根大长度国产化脐带缆,设计水深150米,设计寿命达20年。

    三、成绩斐然再占技术高地

    20年的发展,东方电缆遵循“东方制造,高端引领”的战略思路,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拥有交流50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和柔性直流±535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海缆、海洋脐带缆制造的核心技术,先后获得国家专利5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公司通过了ISO三大体系认证和挪威船级社DNV认证。同时,东方电缆还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中的十余个国家项目,先后获得国家专利50余项,获得了国家、省、部科技进步奖10余项。

    2014年,东方电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该公司营业收入达到20.62亿元,同比增长18.4%;今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81亿元,同比增长61.12%。订单保有量达23.88亿元,同比增长83%。截至目前,东方电缆已累计销售3000公里长的海底电缆,出口到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周则威表示,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互联、岛屿开发、新能源海上风电、深海能源开发的蓬勃发展,超大容量的海洋输电和信息需求成为热点,众多国内外企业纷纷抢占这一市场和技术制高点。下一步,东方电缆将继续在高端海缆和相对应的工程服务领域加大科研力度,力争在±535千伏柔性直流海缆、深海脐带缆、相关配套附件等高端海洋装备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方面取得更深层次的突破。

    杭州湾新区 滩涂上崛起的滨海新城

    一、千年围垦造就投资热土

    在宁波市北部、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有一片在滩涂上崛起的现代化滨海新城,这就是宁波杭州湾新区,其前身是浙江慈溪经济开发区。

    据《慈溪市水利志》等资料记载,杭州湾南岸属于淤涨型高滩,独特的潮流使得沿海涂面不断淤高,导致出海排涝闸下严重淤塞,汛期排水不畅,闸下清淤投入资金巨大,且效果甚微,因而外移水闸是最佳选择。

    杭州湾南岸特殊的地质地貌,造就了慈溪千年围涂造地的发展史。资料显示,早在公元1047年,慈溪先民就开始大规模修筑海塘,一塘(1047年)、二塘(1489年)、三塘(1724年)……直至十一塘(2002年)。

    围涂工程一方面解决了出海水闸外移的问题,另一方面围垦后形成的土地也有利于破解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日益紧张的矛盾。围一塘造一地,延续千年的围涂造地史为杭州湾新区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石。目前,杭州湾新区353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全部都是围涂而成。

    二、产业集聚创造“杭州湾”速度

    得益于围涂而成的土地空间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资源、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宁波两大临港产业聚集区之一的杭州湾新区,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在这里落户。其中,尤以上汽大众、吉利汽车两大整车项目的落地最具影响力。

    5月23日,吉利汽车宁波杭州湾制造基地3万平方米的总装车间里,各种生产机器人分工协作、默契配合,生产线上一台台汽车缓缓移动,全自动物流小车环绕四周,运送着各种汽车部件,每一道工序只需要3个人在90秒内就能完成相应部件安装。“全国大部分的吉利帝豪汽车都是在我们这里生产的。”吉利汽车工作人员张展文说。

    统计数据显示,杭州湾新区引进的吉利汽车系列项目,其汽车产能已达到52万台,2017年共生产整车16.6万台,实现产值83.1亿元。据张展文介绍,吉利汽车集团已在杭州湾建立了吉利沃尔沃中国设计及试验中心、吉利汽车宁波杭州湾制造基地、零部件产业园,在建的项目包括DMA工厂、全球智慧物流中心、吉利汽车50万套电池包项目、吉利汽车100万套座椅项目等。此外,吉利汽车试验场项目、新能源智能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园等也在规划建设中。

    目前,吉利DMA中高级乘用车项目进入最后的设备安装调试,总投资达130亿元,预计将于6月试生产,10月正式投产;吉利电池包项目和座椅厂项目已完成桩基作业,开始进行主体结构施工;设计年产能30万辆的吉利PMA纯电动汽车项目也破土动工。如今,杭州湾新区已经成为吉利汽车在国内最大的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上汽大众、吉利汽车的引进,带动了150多家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杭州湾新区集聚,形成了一个从汽车零部件研发、整车制造到汽车售后服务的全产业链。8年的时间,杭州湾新区从一片荒土中崛起,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形成了高技术、高附加值为主的制造业新格局。2017年,汽车制造、新材料、智能家电等六大先进制造业实现产值1198.4亿元,占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5.9%。

    如今,曾经的唐涂宋地正变成一片投资热土。数据统计显示,自2010年设立以来,宁波杭州湾新区已累计引进各类产业项目357个,总投资3533亿元,集聚了15家“世界500强”企业、5家“中国五百强”企业,成为浙江全省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今年一季度,杭州湾新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继续高位增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1亿元,同比增长14.3%;工业总产值405.8亿元,同比增长20.9%;财政总收入52.6亿元,同比增长28.7%。

    三、湿地保护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杭州湾新区管委会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按照“理水成网、塑塘成廊、筑湖成城”的设计理念,全区自西向东分为三大区块:即湿地休闲区、商务新城区、高端产业区。

    在寸土寸金的杭州湾新区内,专门划出一大块区域、投入巨资用于湿地保护,这在当时引起不小的争议。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保护所带来的“筑巢引凤”效应正逐渐凸显。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很多企业都因环境的宜居而选择在杭州湾新区落户。

    作为我国著名的湿地之一,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西侧,面积达63.8平方公里,是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中的重要驿站。

    5月的杭州湾湿地,蓝天白云,草木欣然,放眼望去一片郁郁葱葱,耳旁不时传来阵阵鸟鸣。一条窄窄的木栈道从中穿过,两旁是一人多高的芦苇丛,水面上铺满了巴掌大的睡莲。远处的芦竹林里,成群的白鹭和夜鹭时而飞起,时而栖落枝头。

    据杭州湾新区湿地管理中心开发管理部的蒋徐哲介绍,已建成的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一期)占地3.4平方公里,每年夏季都会迎来数十万只候鸟栖息,是闻名遐迩的“候鸟天堂”。为保护这些候鸟,游客的活动范围被严格限制。“这个季节的候鸟较大胆,不怕人,但到了冬季雁鸭类候鸟的越冬期,我们会关闭更多的区域,实施生态保育,禁止游客进入,以免惊扰候鸟。”

    杭州湾南岸的滩涂曾经是渔业养殖的重要区域,“慈溪小海鲜”名声在外。近年来,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杭州湾新区管委会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养殖业进行了清退和整治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06年,杭州湾湿地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当地管理部门通过借鉴国际上有关湿地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经验,采取主动和开放的保护措施,对区内的资源在严格保护下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利用,特别强调通过规范监督管理,限制破坏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积极推进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科学生态恢复,遏制或防止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的退化。

    如今,随着该项目的推进,杭州湾湿地鸟类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加,由保护项目实施前的40多种增加到了现在的220多种。

    宁波 海洋经济助推地方发展

    “宁波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吴建义说。地处东南沿海的宁波市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管辖海域面积9758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562公里,拥有港口区位、海岛岸线、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油气资源和海洋旅游五大基础优势。改革开放40年来,独特的港口优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成为宁波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40年前的宁波是浙江沿海的一个普通城市,海洋经济主要以传统渔业为主,兼有规模很小的航运。“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内所包含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临港工业、港航物流、滨海旅游业等,那时候在宁波规模很小。”吴建义说。

    改革开放40年来,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海洋强市的步伐不断加快。尤其是近年来,宁波市充分发挥“港口经济圈”优势,积极融入“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新动能。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宁波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4704.56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14.44%,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1422.27亿元,其海洋经济总量在浙江省各地市中居于领先水平,是国家“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

    “现在宁波的海洋经济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产业结构更合理、覆盖范围更广。”吴建义说,近年来宁波海洋经济规模稳步提升,结构不断优化,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港口产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海洋渔业等海洋经济持续发展。

    港口产业方面近年来,宁波港口经济圈建设不断提速。2017年,作为全球第一个吞吐量超10亿吨的港口,宁波-舟山港生产持续向好,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278.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3.4%,其货物吞吐量已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同时,宁波市临港工业实现快速发展,石油、汽车、钢铁三大临港工业总产值逐年增长。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宁波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达12%,形成了以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及海洋工程装备三大主导产业为龙头,以海洋生物育种、新材料、海洋船舶、滨海旅游等为辅助的海洋新兴产业体系,并培育了一批海洋经济行业龙头企业。其中,以东方电缆、欧佩亚等为代表的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以墨西科技、裕隆化工等为代表的海洋新材料企业,以美康生物、今日食品为代表的海洋生物企业,已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

    现代海洋渔业方面近年来,宁波聚焦转型融合,渔业发展实现提质增效。一方面,不断推进结构调整,渔业绿色发展呈现新气象。积极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坚持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和渔船双控制度,实施捕捞渔民减船转产“五年计划”,并实行了史上最严的海洋休渔制度。另一方面,不断拓展产业功能,渔业转型发展取得新突破。现代化渔业园区建设不断加快,水产品品牌建设有序推进。

    40年弹指一挥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的宁波,正牢牢抓住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培育更多更强的“蓝色引擎”,助力地方经济转型腾飞。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宁波将充分发挥国家战略定位、海洋资源潜力、产业发展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4方面的优势,以新理念、大格局谋划海洋经济发展新篇章,以产业链协同创新和集聚创新发展为主要途径,加快形成产业规模大、集聚程度高、创新能力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努力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的“宁波样本”。

    捷胜海洋装备 跨越式发展的“国产化”之路

    一、为客户量身打造个性化设备

    位于宁波市北仑区的捷胜海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海洋装备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其产业涉及渔业捕捞装备、海洋科考装备、海事海工装备及玻璃钢船舶技术与装备等。经过十几年发展,捷胜公司已建成海洋船舶装备、渔业捕捞装备、海洋养殖装备、海洋工程装备4大产业基地,成为宁波海洋装备领域的领军企业。

    位于捷胜公司一楼的展示厅内,摆放着该公司生产的产品模型,大到一人多高的浮球,小到指头大的转环,各种渔业捕捞装备应有尽有。据捷胜公司副总经理陈勇介绍,该公司生产的渔业捕捞装备广泛应用于各种渔业作业与渔业辅助船舶,可以为大型金枪鱼围网、大型拖网、金枪鱼延绳钓、灯光鱿鱼钓、深水拖网、秋刀鱼舷提网等渔业捕捞活动提供成套捕捞装备以及相应的技术支持。

    陈勇表示,捷胜公司承接的渔业捕捞订单一般都是整船定制。在接到一个整船定制订单后,他们会派出专业人员为该船量身打造捕捞设备,其间还可根据船东要求进行个性化的定制。“截至目前,我们已为500多艘渔船整体安装了渔业捕捞设备,这一订单量在国内同类企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二、技术创新带动企业发展

    捷胜公司的成功源于其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创新贯穿企业发展的全过程。”陈勇说。

    回忆起2003年企业成立之初的情景,陈勇坦言,“那时候国内使用的金枪鱼和鱿鱼捕捞设备,大多数是国外淘汰下来的二手货,国内几乎没有可以生产相应设备的企业。”

    十几年的时间,从引进国外技术和人才,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渔业捕捞装备,捷胜公司技术研发团队不断改进相关技术,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的渔业捕捞装备“国产化”之路。“通过不断地模仿、学习、改进,直至创新,我们与国外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至今,捷胜公司已获得356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51项,参与起草了9项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研发团队是重中之重,捷胜公司在行业内的领军地位,也得益于一支技术卓越的人才队伍。在捷胜公司,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40%,专业技术人员72名,国内外专家15名。“除了国内专家,我们还长期聘请国外顶尖专家共同开展技术研发。”

    此外,与国内海洋产业相关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与国内外知名海洋装备制造商缔结战略同盟关系,不断承担国家各类科研项目,也是捷胜公司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的重要举措。

    三、投身国内玻璃钢技术研发

    2017年9月8日,国内首艘39米超低温延绳钓船在大连顺利下水。与同类钢质船相比,该船可连续在海上作业两个航次(4年),可延长作业时间两三个月,年增加收入200~300万元。

    该船由梅山玻璃钢船舶设计研究院设计完成。成立于2015年的梅山玻璃钢船舶设计研究院,是我国唯一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专业性玻璃钢渔业船舶设计研究院,由捷胜公司与其他单位共同投资组建。

    玻璃钢是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俗称,具有质轻、高强、耐腐蚀的特点。由玻璃钢建造的船舶重量轻,整体性好,船体无接缝和缝隙,可防渗漏,成型简便,维修保养方便且成本低。

    “在一些渔业发达国家,40米以下的船舶玻璃钢化已达到95%以上,而我国只有不到5%。”在陈勇看来,虽然面临降低成本等诸多难题,但玻璃钢渔船在我国的市场前景依然广阔,代表了未来渔船建造的发展方向,“如果能实现玻璃钢渔船标准化建造,那么其成本就将大幅降低,并有望大范围推广。”

录入:李霞 责编:钟欣

将本文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 腾讯微博分享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校内网 转贴到开心网

免责声明: 本文系转载相关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365亚洲备用链接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文章仅供参考。本站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