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是文化产品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为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二零一八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机构改革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四月八日,新组建的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引发社会热议,相关媒体评论道,『诗和远方终于在一起了』。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热切期待。三月二十二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发展全域旅游,以旅游为优势产业,统一规划布局,优化公共服务,推进产业融合等,不断提升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更好地满足群众旅游消费需求。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手段。旅游对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文旅融合发展,将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本期关注』结合文旅融合发展热点,采访相关文化、旅游学者专家、地方文化厅局、以及文旅产业从业者,就我国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路径、问题和在实际发展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梳理总结,以期为今后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模式提供借鉴。
聚合发展, 激发内生动力
全域旅游是国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节点,标志着全域旅游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大众旅游时代我国旅游业发展战略的一次新提升。李波认为,文旅融合发展在推动全域旅游和地区发展上首先使资源聚合,放大效能。文化的基因优势在资源,而旅游的基因优势在流量。在文化与旅游产业大融合的背景下,文化与旅游产业将通过全要素资源的聚合与重组,产生全新的“化合反应”,从而激发出全域文化、全域旅游相交融的新业态。可以预见,文化与旅游关联的新兴业态的探索与创新将会成为各级政府关注支持的重点,也将是推动文化和旅游消费升级的关键,还会从根本上全面盘活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产业增加值获得乘数级的放大效应。
其次使项目联动,互促升级。通过文旅融合,文化有了传承,文化资源通过旅游完成文化变现、文化落地、文化再现过程,旅游通过文化注入,内涵得到丰富。资源有效整合,效率得到提高,降低了工作成本,产业不断提升,从单纯的文化或旅游产业转变为文化旅游产业,乡村旅游管理体制也得到逐步完善。目前,产业投资端已经形成了文旅跨界合作的格局,很多文化产业的大咖纷纷跨界投资旅游产业,旅游产业的巨头也在积极与文化企业进行合纵连横。随着文旅融合深入发展,未来投资领域的文旅资本融合端口将越来越大,产业和企业之间将会形成更多联动发展、协同发展的可能性,催生出更多吸引文化和旅游投资的热点。
重庆C97工业遗址产业园概念图
双链互动,向产业经济转型
就如何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李波谈道:“要明确‘对接好文化旅游项目,服务好文化旅游企业,打造好文化旅游产品’的工作思路,通过整体规划布局、一体化营销推广,促进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他强调,在充实旅游内容方面,要科学利用传统村落、文物遗迹及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艺术馆、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文物旅游,推动剧场、演艺、游乐、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开展文化体验旅游。在提高旅游产品品质方面,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升传统工艺产品品质和旅游产品文化含量。在运营模式方面,要推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从企业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景区内部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实现“旅游+”和“文化+”的双链互动。在营销方面,进一步提高景点景区、饭店宾馆等旅游宣传推广水平,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展示地区特色,做好商贸活动、文化节庆、体育赛事、知名院校、城乡社区、乡风民俗、优良生态等旅游宣传推介,用文化提升旅游整体吸引力。在人才引进方面,要进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构建完善系统的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机制,建设适合区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快速推进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创新发展。
文旅业方兴未艾
据原国家旅游局统计,2017年全年我国旅游直接投资超过1.5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全国已有144支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超过8000亿元。未来我国旅游度假产业规模将达10万亿级,成为支柱产业,文旅产业依然是最值得投资的产业之一。我国旅游从小众走向大众,正进入旅游消费市场与旅游投资要素市场双向互动、良性循环新阶段,蕴含着巨量的投资空间和潜力。对于未来文化旅游业态的走向,李波给出如下判断:
一是文化景观将成为新热点。当前,我国不少地区的文物遗迹和文化遗产还处于原始资源状态,未能有效转化为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全域旅游会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产品创新,通过精确提炼文化旅游产品主题,丰富表现形式,使静态的文化活起来,把失落的文化找回来,让濒危的文化旺起来。如,完善博物馆、展览馆、文化主题园等旅游服务功能,让游客直观地触摸到文化的精髓。
二是文旅综合体将成为新投向。文化和旅游机构改革后,文化旅游产业相关政策必将形成聚合,甚至彰显出更多的商机和红利,值得期待和关注的房地产业或将迎来新的机遇期。如,文化商业地产、文化娱乐地产、乡村旅游地产将会聚焦文旅综合体发力,利用商业的外向性、集聚性,凸显其作为文化舞台和窗口的性质特点。
三是资本活化将成为新动能。目前,全国各类文旅基金数量达到100余家,规模上百亿元的已经超过10家。文化旅游产业已逐步演变为一个多方位、多层面、多维度的综合性大产业。从未来消费需求来看,文化旅游逐渐成为拉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与此同时,以创意创新推动文旅产业不断升级,如万达、恒大等资本雄厚的大型文旅集团正在引领文旅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四是旅游演艺将成为新竞争。旅游演艺作为文旅产业的一个重要领域,已日渐成熟并开始进入调整期。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已成立,文化部门作为文化艺术创作主管部门,必将进一步加大旅游演艺品牌建设,破除一些演艺项目同质化和文化意识不强等问题。可以预见,未来单一旅游演艺项目已无法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构建涵盖住宿、旅行、旅游演出、旅游购物等业务的纵向产业链将成为新的竞争点。
增强产业活力,提高服务水平
当前,我们应该围绕“增强文化旅游产业活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一条主线,做好“事业繁荣发展、产业融合发展”两篇文章,明确“对接好文化旅游项目,服务好文化旅游企业,打造好文化旅游产品”三个思路,全面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公共文化建设、文物(非遗)传承保护、市场服务与监管等四项基础工作。通过整体规划布局、一体化营销推广,促进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李波强调,文旅深入融合要实现多元化发展,一是推进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坚决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努力实现文艺创作从“高原”到“高峰”的跨越,并积极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风尚的文化旅游主题活动,讲好“本土故事”,唱响“本土旅游”。二是加快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送文化”“送电影”以及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进校园等系列文化活动,逐步形成15分钟“便民文化服务圈”,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三是做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工程。要下决心把文旅产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来打造,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形成“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态势,狠抓文化特色文化旅游项目落地,并大力发展高铁经济等当地特色经济,不断增强文化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四是做实城市形象传播工程。运用新兴媒体、大数据和创意策划创新宣传营销方式,做到精准宣传、精细开发和培育市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牌形象,营造对外开放的良好氛围。五是强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建设中,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六是开展城市文化品位提升工程。利用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发展等契机,坚持做好城市文化环境打造工作,不断提升城市品位,打造主客共享的优质城市文化氛围。
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推进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是今后一个时期开发县旅游业发展的主旋律。推进全域旅游既是一篇“新文章”,又是一项“大工程”,需要统筹设计、稳步推进,用好“加减乘除”。
一是重做加法,有机融合,整合资源促系统发展。全域旅游是个新生概念和新鲜事物,尤其对体制机制、文旅融合等对旅游业发展带有基础性、指导性问题,首先应该做加法。比如沙坪坝区整合原区文广局、区旅游局职能,组建区文化委员会,挂牌区旅游局,实行一套班子管理,并成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进小组、组建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合并歌乐山风景区保护开发办公室等,从机制体制上保障文旅融合的强力推进,实现1+1>2的效果。并以“文化旅游+”为引领,积极打造乡村旅游休闲带为补充的四大板块,构建起全域旅游的新格局,并推出涵盖50多个景区景点和36条精品旅游线路的2017版旅游地图。
歌乐山国家森林公园
二是愿做减法,简政放权,突破壁垒促绿色发展。为更好地发挥政府和市场在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满足广大旅客对全域旅游的新期待,各级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应当做好放权、松绑、减负、革弊的综合减法。比如以问题为导向精准发力,沙坪坝区新组建了文化旅游市场行政执法支队,在磁器口景区设置了旅游投诉现场受理点,并计划建设市级旅游集散中心,以更加高效便捷受理游客投诉,同时通过采取建、改、扩相结合的方式,建造旅游公厕83座,新增厕位760余个,营造良好旅游环境。
三是善做乘法,事半功倍,放大优势促优化发展。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注重用好乘法的乘数效益和倍增效能,重点应在发挥政策引导的“动力源”作用、资源优势的“倍增器”作用和文化内涵的“催化剂”作用上下工夫。比如沙坪坝区充分发挥巴渝文化、沙磁文化、抗战文化、红岩精神、校园文化的集聚效应,深入挖掘全市文旅IP金字招牌磁器口古镇的资源特色,积极鼓励非遗手工艺品向旅游商品转化,持续上演川戏、相声、讲故事等传统文艺,每年春节举办独具传统特色的磁器口庙会,确保年均1000万人次的游客接待量。
四是力做除法,去繁就简,改革创新促特色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整合境内旅游资源,打造特色化旅游城市,切实提高旅游产业在当地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实现全域旅游的内部效率与外部活力的提升。比如沙坪坝区按照全区域布局,把全区作为一个大景区进行规划布局,全面构建“一圈两带七区”的全域旅游格局,积极搭建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重庆市首家文化旅游产品研发平台和重庆都市旅游联盟平台三个平台。到2020年,沙坪坝将力争实现全区接待游客3500万人次、旅游收入200亿元,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