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对此,我们应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牵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深刻认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义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讲话和报道中,“创新”一词出现超过千次,可见其受重视程度。这些论述,涵盖了创新的方方面面,包括科技、人才、文艺、军事等方面的创新,以及在理论、制度、实践上如何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是对已有认识和实践的突破,是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要以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技创新是一切创新的核心,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与核心要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可以形成新的生产力,通过开放创新驱动,可以培植新竞争力,通过市场创新驱动,可以增强发展活力。创新最主要的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强化基础研究壮大科技力量
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政府要提高对重点基础研究项目支持强度,加强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与投入,强化创新源头供给。扩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术自主权和个人科研选题选择权,培养一批基础研究领域领军人才。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组建一批走在世界科学前沿的高水平科研团队。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进一步开放大学和科研院所,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此,可以组建以企业为主的研发机构,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可在全国推广深圳企业创新主体模式。要支持行业领军企业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有研发机构的要继续搞好,没有的要加快建立。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并购或参股国外创新型企业,并以此为平台,直接吸纳海外高端人才为我服务。鼓励外商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外企在中国设立技术研发机构,实现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要加快政产学研用融合。实行政产学研一体化,政府应积极支持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三位一体化和以大学为中心的产学研三位一体化。要让企业和大学既是生产中心,又是研发中心,还是人才培养中心,大学在学与研的同时,可办企业,延长学制,学生既学理论,又要掌握技能,以此解决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问题,使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培养国际水平科技人才
要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一是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面向全球吸引优秀创新人才,尤其要加大重点产业急需紧缺高端人才的引进。
二是激发创新创业者积极性,让科技人员在创新活动中得到合理回报,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
三是为科研人员营造更加宽松的科研环境,改革科研评价和奖励制度,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鼓励落实科研人员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创办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可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对国内紧缺的外国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来华工作给予工作许可便利。对外国专家在我省创办科技型企业、专利研究等方面取得成就的,给予国民待遇。
四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由科研管理向服务创新转变,政府应注重抓宏观、抓战略、抓前瞻、抓基础、抓监督,更加注重向创新链的前后端延伸,优化政策供给。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打破地方保护,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的规定和做法。五是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特派员和专家顾问制度,及时提供知识产权侵权判定咨询意见。
此外,还应下放各项科研管理权,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全部下放给符合条件的项目承担单位。发展创业平台,加快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各类创业孵化平台。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加大创新投入,扩大创新创业投资规模和投入的多元化,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方投入的新格局。对创新企业实行普惠性财税政策支持。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