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亚洲备用链接 >> 城市发展 >> 城市创新 >> 内容阅读
徐州市着力推进淮海经济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作者: 来源:中国江苏网 添加日期:18年06月20日

     作为国家科技部、发改委批准的新一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徐州不断提升产业科技创新动能,努力建设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6月8日,2018徐州(北京)科技招商暨“一城一谷”创新核心区招商推介会在京举行,1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百余位科技企业负责人参会,现场共有25个重点项目达成签约意向,意向签约金额58亿元。

    这是我市加快推进“一城一谷一区一院”创新平台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围绕加快淮海经济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着力推进“一城一谷一区一院”创新平台建设。如今,一个个创新平台初见成效,吸附效应日益显现,各类创新要素正加速向徐州集聚。

    这些年来,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效应显现

    不久前,“吴孟超院士工作站”正式落户徐州科技创新谷。吴孟超院士是中国肝胆外科开创者,从医75年,为1.4万名肝病患者解除了病痛。如今96岁高龄的他,仍致力于中国肝胆外科技术的传承与推广。工作站引进了江苏首个质子刀治疗项目,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肿瘤治疗技术之一。

    吴孟超院士工作站所在的徐州科技创新谷,是徐州高标准打造的科技创新核心区之一。目前入驻企业216家,引入创新创业人才1500多人,拥有院士团队5个,国家“千人计划”9名,孵化器5个,省“双创”人才15名……正成为创新型特色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自主创新高地和创新创业人才聚集高地。

    在美丽的潘安湖畔,潘安湖科教创新区内的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项目正加快推进,相关配套项目开始动工建设。

    淮海科技城是我市建设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标杆项目,规划占地5.9平方公里。目前,淮海科技城片区共招引企业3275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5家,国内软件百强企业11家,院士领军企业5家。各类板块上市企业14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及“双软企业”106家。经过三年的培育,税收实现了快速增长,其中2017年实现税收2.2亿元,同比增长79%。2018年1至5月份实现税收1.5亿元,同比增长111.2%。目前园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这些年来,随着各类创新平台载体释放效应,加上各项政策推动,徐州的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目前,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398家,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达5306亿元,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1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6.43%,居全省前列。

    未来3年,建成特色鲜明的创新型城市

    今年,科技部、发改委联合下发《关于支持新一批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函》,决定支持徐州市等17个城市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我市将围绕打造“淮海经济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力争通过3年建设,把徐州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创新型城市。

    据了解,根据创建实施方案和工作路径,我市建立完善了“七大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产业+企业+平台+人才+载体+金融+政策”产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积极培育创新型经济,创新能力稳居淮海经济区和苏北五市第一。

    科技双创载体建设提质增速,初步构建了“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创新创业孵化全链条,累计获批省级以上孵化器、加速器48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50家,省级高新区3个,徐州高新区位列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50强。

    高端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开展了创新徐州·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2017“一城一谷”招商推介会等一系列科技招商活动,全市校企联盟达1700多家,居全省第一。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改善,我市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

    我市将按照科技部关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部署要求和“顶层设计、市场导向、突出特色”的工作思路,探索适合徐州的创新型城市建设路径,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引领作用,无缝对接“一带一路”、高水平推进“双向开放”。

    到2020年,主要创新指标淮海经济区大幅领先

    今年4月,市委第42次常委会议研究通过《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意见》,围绕加快构建“产业+企业+平台+高校+人才+金融+政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区域创新跨越发展展开,重点实施“1247”(深化“一中心”、突出新旧两个产业方向、建设四大优质载体、落实七大创新任务)行动计划,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深化“一中心”即完善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布局,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淮海经济区重大科技成果的策源地,产业科技创新高端人才的聚集区,高成长性企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强磁场。建设四大优质载体,主要是把“一院一城一区一谷”作为重大工程项目推进建设。

    《意见》提出的工作目标以打造区域性产业研发集聚中心、创新产业孵化集聚中心、产业化发展集聚中心和高层次人才集聚中心“四个中心”为重点,提出到2020年,全市区域创新实力、产业创新能力、创新体系建设、创新要素集聚水平明显提升,主要创新指标淮海经济区大幅领先,达到全国中上水平,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在全国科技创新格局中处于先进行列。

    《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市年专利授权量超过30000件,达到全省先进水平,科技贡献率达60%;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600家,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载体超过39家,人才资源总量达160万人,高层次人才占比达8%。

录入:李霞 责编:钟欣

将本文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 腾讯微博分享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校内网 转贴到开心网

免责声明: 本文系转载相关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365亚洲备用链接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文章仅供参考。本站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