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亚洲备用链接 >> 城市发展 >> 城市经济 >> 内容阅读
高端高质高新 剑指国家制造强市成都产业不断攀高
作者:杨彩华 来源:成都日报 添加日期:18年05月07日

    4月17日,在成都市天府新城会议中心,29个涉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领域的项目与温江、彭州、邛崃等区(市)县签约——这是成都“百日擂台赛(首季) ”首场集中签约竞进赛中交出的“成绩单”,这29个项目包括先进制造业项目11个、现代服务业项目18个,总投资额1772.8亿元。

    这样的场景只是成都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培育先进制造业新优势,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方向,深度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制造强市。

    以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为导向,成都正在构建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核心的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到2022年制造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50%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

    高质

    统筹规划66个产业功能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载体和支撑

    4月10日,简阳市东溪镇凉水村,总投资160亿元的“年产40万辆新能源纯电动乘用车及4GWh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正式开工,简阳空天产业园的建设序幕也由此拉开。空天产业园的定位为高端装备及智能制造基地,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装备及相关的新能源新材料产品制造产业。而目前,园区已经签约引进总投资约289亿元的长江汽车、星空年代、思威等4个重大产业项目。

    在成都高新西区,总投资超100亿美元的格芯12英寸晶圆厂正在加速建设。去年5月,格芯与成都共同推动实施FD-SOI生态圈行动计划,在成都建立基于22FDX工艺的世界级生态系统。目前,芯原微电子、上海复旦微电子、国科微、瑞芯微电子等多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已采用了22FDX技术,加入生态圈计划。格芯的长期合作伙伴马来西亚友尼森集团也宣布在成都增加投资——国内外上下游企业,都因为“格芯”这块金字招牌,向成都高新区聚集。

    像这样集生产、研发和居住、消费、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功能区,全市统筹规划了66个,已成为成都在新时代加快推动率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支撑。

    为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今年初,我市印发了《全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18年底,全面形成推动产业功能区及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统计体系及考核体系,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进一步落实“五位一体”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建设推进责任主体;打造11个具有较强示范效应的高质量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同时,《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总体规划》正在抓紧编制,这将是首个编制完成的产业功能区《总规》。以电子信息产业主体功能区为核心,我市将形成协同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布局,构建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并将聚焦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网络通信和新经济(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五大重点行业,重点发展关键组件、整机终端、软件开发、创新服务等产业高端,一般性材料、零部件等配套环节在区域统筹布局,不断提升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全球竞争力。

    一系列举措,将进一步加强成都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不断提升产业功能区综合承载能力。

    高端

    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未来产业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上的竞争力

    4月25日,青白江区欧洲产业城,华鼎国联动力电池产业化基地项目开工仪式举行。该项目计划建成国内最先进的年产4000吨高性能三元正极材料和能量密度达260瓦时/千克的30亿瓦时动力电池生产线,实现年产值30亿元以上。

    事实上,华鼎国联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到2021年,还将建成年产5万吨正极材料和100亿瓦时动力电池的生产基地,打造全国最大的动力电池产业化基地,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分析显示,制造业每投入1美元带动经济增长1.8美元,每产出1美元带动其他领域产出3.6美元,具有“乘数效应”,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

    去年7月,成都发布产业发展白皮书,对全市产业发展的定位与路径、目标与战略、优势与机遇重新进行了科学梳理,长远规划。“五大支柱产业+五大优势产业+未来产业”的产业结构,随即浮出水面。即,重点支持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大支柱产业提升能级,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大力支持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优势产业领先发展、规模发展,加快形成经济增长的新支撑;紧盯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发展前沿,超前布局人工智能、精准医疗、虚拟现实、传感控制、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同时,还将加快推动建材、轻工等传统产业运用新技术、新装备转型升级,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型转变。

    为了释放政策红利,开启新一轮产业大发展,紧接着我市发布“产业新政50条”。筹建成都创新创造研究院;推动设立知识产权法院;设立规模1000亿元的成都发展基金;高标准超前规模部署5G通信网络;设立成都新经济发展推进工作机构……13个部分50条具体政策,囊括了人才集聚培育、技术创新供给、土地资源保障、财政金融服务能力、数据资源支撑、降低企业成本、优化产业生态等促进产业发展各方面。

    坚持“创新驱动、标准引领、品牌发展、质量为先”,成都将全力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力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规模过万亿,汽车制造、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产业集群规模过千亿,增强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竞争力。

    高新

    创新驱动打造经济新引擎迈向“成都智造”“成都创造”

    在龙泉驿区,哈工大机器人科技产业园项目预计本月建成亮相。今后,这里将成为四川首个集机器人研发成果展示、机器人科普教育、机器人双创孵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产业中心,在构建机器人“创新+创业+产业”联动发展生态圈和科技创新创业链的同时,还将打造成国内一流的专业机械智能制造基地。

    而在不远处,德国KU-KA(库卡)机器人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环龙智能公司,现已建成“机器人工程应用研发中心”“机器人培训学院”等,并开发出了自主品牌“环龙机器人”。

    与此同时,由龙泉驿与博世力士乐联合打造的成都-博世力士乐工业4.0创新技术中心,则将为智能制造从业者们,提供涵盖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工业4.0主题方案4大类20多小类的智能制造专业培训,这也是中国首家提供工业4.0专项培训的创新技术中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成都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推动“成都制造”向“成都智造”“成都创造”提升,努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去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决定推广13项具备复制条件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举措,成都贡献5项。其中,“以股权为纽带的军民两用技术联盟创新合作”“民口企业配套核心军品的认定和准入标准”两项属于军民融合创新改革举措。这也说明,成都在军民融合产业领域的实力。

    而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我市探索“民参军”机制创新和“军转民”开放创新,推动设立军民融合促进中心,加快建设涡轮院研发总部、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等军民融合核心研发中心以及双流区、新都区、彭州市等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基地)和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军民融合重点专项和重大创新工程,争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同时,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创新载体建设,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突破口,加大创新投入,加快推进重点技术创新项目,促进企业关键技术、关键产品突破,加快培育一批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高新技术领域的标杆企业、领军企业。

    【动态·项目进展】

    格芯项目加速建设芯片厂房已达设备进厂条件

    占地76万平方米、相当于1800个标准篮球场大小的工地上,现代化厂房已经拔地而起,格罗方德格芯12英寸晶圆制造基地项目正在加快建设。而这里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标准最高、体量最大的晶圆代工厂之一。

    “动力站厂房、芯片厂房已基本完成建设。”施工方项目经理朱卫军说,芯片厂房一期已基本完成,达到设备进厂条件,现在正在进行装修最后的收边收口环节。”

    格芯项目加速建设,将为成都集成电路产业链补上了最后一块拼图——12英寸晶圆生产加工,形成了从集成电路设计、晶圆制造到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而成都也正加快采取“外引+内培”模式,全力做粗拉长产业链。

    【声音·市民说】

    产业飞速发展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简阳市民刘铭:成都东部工业布局丰富,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像空港新城、简州新城等,进一步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这对简阳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不仅将带动简阳大发展,而且能够带来大量就业机会,同时还将全面提升市民生活质量。

    成都大学学生龙思远: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最关心的就是就业问题。随着成都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成都,这些企业的到来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这说明,成都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毕业之后留在成都发展,是必然的选择。(记者 杨彩华)

录入:李霞 责编:钟欣

将本文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 腾讯微博分享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校内网 转贴到开心网

免责声明: 本文系转载相关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365亚洲备用链接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文章仅供参考。本站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