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亚洲备用链接 >> 城市发展 >> 城市经济 >> 内容阅读
铜陵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作者:朱敏 来源:铜陵日报 添加日期:18年05月17日

    核心提示

    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面对传统产业红利的日渐式微,我市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加速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壮士断腕培植新动能,走出了一条符合市情的产业发展新路子,变革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已经凸显。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达1163.9亿元,增长8.2%;财政收入实现167.8亿元,增长9.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30亿元,同比增长11%。

    去年4月,我市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国土部、国家开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确定为全国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一年来,我市按照“为老工业城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出示范、为资源枯竭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示范、为内陆城市打造开放新高地作出示范”的总体要求,将产业转型升级与资源型城市转型深度融合,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市发改委强化工作机制,系统推进示范区建设,明确责任部门,压实工作责任;建立多层面的协调推进机制,将示范建设目标任务纳入政府目标考核,深入开展示范区建设宣传;示范区建设形成“五有”工作格局,即组织上有领导、工作上有计划、推进上有机制、考核上有办法、宣传上有特色,有效保障了示范建设的顺利推进。

    突出科技创新,增强产业转型升级支撑。优化创新环境,整合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形成“铜陵科技创新36条”,并设立总额5000万元的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新设立铜陵发展天使股权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1.75亿元;培育引进创新人才,出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若干意见、进一步推进人才强企工作实施意见,当年引进白雪冬等10个高层次创新团队,其中4个入选省级团队;促进创新平台升级,狮子山国家级高新区获批开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科技部验收,全市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累计达到24个,省级以上可研平台86个,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平台覆盖率达30%;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4家,高新技术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数比重为26.6%;拥有创新型企业35家,其中国家级3家。

    推进产业集聚,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组织开展“产业集聚基地推进年”活动,实施“三重一创”行动计划,确定5个重大基地、5个重大工程、5个重大专项,开展13个产业路线图编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实施产业循环化改造;加快服务业集聚发展,全面推动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着力打造环天井湖旅游休闲集聚示范区、枞阳县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特色板块。加快建设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等业态为重点的服务业集聚区,9个园区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1个园区跻身省级示范园区。积极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建设年”活动,大通文旅小镇、钟鸣镇入列全国特色小镇,铜都创新小镇成为全省首批特色小镇。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3%。

    创新融资模式,增强产业转型升级活力。以建基金、抓上市为重点,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目前,共组建9只产业基金、总规模92.5亿元;拥有IPO上市公司6家,新三板企业11家,新四板企业99家;全市资产证券化率57.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与国开行安徽分行共同签署了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建设合作备忘录,提供200亿元信用融资支持。

    推进园区升级,夯实产业转型升级载体。制定出台全市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20条”,促进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和争先进位;大力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铜陵经开区循环化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围绕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加快实施园区重点项目滚动计划,全年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00个,完成投资110亿元。

    深化改革开放,构筑转型升级内生动力。深化“多规合一”,在全省率先建成运行“多规合一”综合服务大厅和联合审批系统,项目审批由过去的7个部门、9个审批环节、25项资料、53个工作日,压缩到现在的1个部门、1份申请表、6项资料、10个工作日;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省率先建立3+3清单制度,公布政府权力清单1481项、责任清单1481项、公共服务清单1361项、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198项。深化国企改革,加快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涉及全市9家企业、12.4万户居民,当年移交约90%;深化开放发展,坚定不移抓好“双招双引”首位工程,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组建18个双招双引小组,设立6个驻外招商办事处。

    抢占转型升级“智”高点

    聚焦重点工作  突出科技创新

    5月的铜都大地,产业转型升级谋发展的激情正如潮涌动。记者在安徽日飞轴承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一个个轴承在生产线上“诞生”,员工正在加紧赶造一批订单。 据该公司负责人荣超介绍,原先许多依赖进口轴承的客户,在他们这找到了合适的产品。一季度,该公司产值2000多万元,同比增长20%。

    这家只有短短6年历史的企业,正以一匹“黑马”的姿态,分到了一直以来被国外轴承企业占据的市场“蛋糕”。目前,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汽车、伺服电机和部分高端市场替代进口轴承,批量配套国内知名企业。公司先后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创新试点企业”,其“替代进口汽车精密节能轴承生产项目”还获得国家发改委和国开行共同认定的专项建设债券项目。创新发展,抢占行业“智”高点,已成为日飞轴承产业转型升级的最亮底色。

    日飞轴承是我市长期坚持产业转型升级,助推企业创新发展“抢占”话语权的一个缩影。我市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推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跨上一个新台阶。一季度,全市延续去年以来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主要指标处于平稳增长区间,财政收入45.7亿元,同比增长25.5%,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

    “今年,我们将着力抓好6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以铜基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项目建设为核心,制定重点项目滚动计划,全年实施示范区重点建设项目100个。突出产业集聚,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三重一创”,深入实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和“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全年新进规上企业45家以上,新增省级新产品10个、工业精品5个以上,新增“专精特新”企业20户;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鼓励推动企业重组,全面完成“僵尸企业”处置,深入推进新一轮技改升级专项行动,全年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50个以上。

    同时,突出科技创新,加速构建转型升级内生动力机制,优化创新政策环境,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对标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培育引进创新人才,实施以各类“高、精、尖、缺”人才为代表的人才引进工程,引进10个以上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创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业铜都”行动计划,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6500户、私营企业2500户。突出改革开放,加速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持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改革商事制度,推行“多证合一”、“证照分离”试点,完善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持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业务协同办理;全力推进国企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提高国有资本收益收缴比例,国有独资企业上缴净利润保持在25%以上,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国有企业薪酬管理的有机结合;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力争完成直接融资100亿元;持续开展“双招双引”,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150个、到位资金60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

    此外,还将突出园区升级,加速构建产业升级平台支撑体系,深化开发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市经开区争创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支持狮子山国家高新区打造区域创新高度,支持其他省级开发区创建省级高新区,推进“圈区管理”园区转型发展;全面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出台全市开发园区循环化改造指导意见等。突出循环发展,加速推进循环经济升级行动,以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深入推进产业循环,强化尾矿、磷石膏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城市废弃物处理为重点深入推进社会循环,深化国家生活垃圾分类城市建设;持续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全面提升新市域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水平;加快建设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健全城乡建筑垃圾处理利用系统。以功能品质提升为重点深入推进城市循环,持续推进城市绿色化管廊道路网络建设,优化城市路网,建设义安大道上跨桥,打通翠湖二路东延伸段等一批断头路、丁字路,实施一批微循环道路改造;改善城市管网,加快推进11.5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改造建设供水管网30公里、供气管道45公里,新建雨污管网50公里;深度推进城市环境生态化治理和修复,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工程,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六大行动;深入实施“水十条”,全面落实“河长制”,全面实施“土十条”,深入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

    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

    ———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成效显

    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下大力气发展新兴产业;加大对有技术、有市场、有优势产品的科技创新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力度;出台个性化支持政策,整合各类资源扶持,帮助解决困难问题,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在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我市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新突破。2017年是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一年。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环境治理工作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节能减排示范市绩效考核连续三年获得优秀,总评成绩全国第一,

    以经济总量突破千亿为标志,城市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达1163.9亿元,增长8.2%。财政收入实现167.8亿元,增长9.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30亿元,同比增长11%。

    以接替产业担纲承梁为标志,产业延伸替代达到新高度。“抓住铜,延伸铜”方面,2017年,铜陵电解铜产量达128万吨,铜加工材196.3万吨,增长11.6%,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铜加工材与电解铜产量比达1.5:1。“不惟铜,超越铜”方面,2017年,全市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926.2亿元,增长30.1%,总量居全省第四,增幅居全省第二;全市非铜产业产值达1350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5%。

    以众多重大项目签约落地为标志,承接产业转移实现新突破。2017年,铜陵坚持强化项目带动,开展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37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5亿元的北大青鸟年产300万片陶瓷基板项目和10万片氮化镓晶圆片项目、总投资80亿元的奇点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线、总投资16亿元的年产2万吨高精度储能用超薄电子铜箔等一大批产业带动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中节能等央企合作项目正式落地。

    以高层次人才加快引进为标志,创新引领发展开创新局面。铜陵已累计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3个,团队成员共120余人,其中2017年当年引进10个高层次创新团队,这些团队的领军人物中有多人属于中科院“百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人才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一批创新成果快速形成新动能,成功研发世界最薄的超薄铜带(C7025系),使得铜陵铜板带水平提升了2至3代;成功研发大气臭氧和颗粒物激光雷达,填补国内空白。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大关,达1213亿元,增幅达30.1%。

    以开发区全面改革创新为标志,开发园区转型发展实现新跨越。从园区管理、产业集聚、创新发展等方面,全面拉开园区改革创新大幕。铜陵经开区在全国219个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列第22名,狮子山开发区获批国家高新区;园区循环化改造成效显著,铜陵经开区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金桥开发区成为当年全省唯一入列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的省级园区。全市开发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全部达两位数以上,迈入了转型发展快车道。

    推动高质量发展

    □ 朱 敏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

    俗话说:“穿袄提领子,牵牛牵鼻子。”在具体实践中,推动高质量发展该如何瞄准关键点、找到突破口?近年来,我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注重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产业发展由小到大,由散到聚,由弱到强的转变。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我市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竞争力不强等现象依然存在,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破解发展瓶颈,制胜发展未来的关键之举。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之下,产业要寻求更大的生机和商机,推动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是不二选择。然而,产业转型升级不是简单地放弃传统产业,只注重发展新兴产业,而是要走创新驱动之路,要更多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

    我们要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将每个产业内部向纵深化、精细化发展,既要推动科技创新发掘产业中的高端产品,更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传统产业,构建“高精尖”产业经济结构,推动产业不断向纵深发展,把产业做精、做细、做专业。

    如今,乘着“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东风,我们已经驶上了转型升级的快车道,今后要沿着既定的目标跑得越来越快、越来越稳、越来越好,跑出漂亮的“加速度”,跑出凤凰涅槃的广阔新天地。

    本版稿件均由本报记者朱敏采写

录入:李霞 责编:钟欣

将本文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 腾讯微博分享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校内网 转贴到开心网

免责声明: 本文系转载相关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365亚洲备用链接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文章仅供参考。本站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