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亚洲备用链接 >> 城市发展 >> 发展战略 >> 内容阅读
北京:建设新时代的千年之城
作者:董城 来源:光明网 添加日期:18年06月27日

    设新时代的千年之城

    ——看北京如何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中,坚定不移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被认为是“牛鼻子”。其中处于“桥头堡”位置的重要一环,是要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到2035年承接北京中心城区40万~50万常住人口疏解。

    与此同时,城市副中心作为北京新的“一翼”,是新一版北京“总规”中城市新节点所在,北京多次提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推进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

    日前,《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草案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并将在6月26日以主题展览的方式接受首都市民和社会各界的审视。据了解,本次规划围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的发展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逐步形成了“美丽家园”的概念,并进一步从提升宜居舒适水平、科学配置资源要素、促进新老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规划策略。

    北京城市副中心如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如何承接中心城区的人口和功能?如何让城市副中心成为“留得住人,扎得下根”的地方?光明日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用和谐宜居提升副中心吸引力

    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为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与外围拓展区覆盖通州全区约906平方公里。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2月,北京市通州区全区常住人口约144万人,其中城市副中心约86万人。综合考虑城市副中心现状86万人口规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规划落实承接中心城区40万~50万常住人口疏解的任务,提出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人口规模控制在130万人以内。

    专家指出,建设“美丽家园”是此次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一个核心理念。规划依托水网、绿网、路网,将城市副中心划分为12个民生共享组团和36个美丽家园(街区),根据人口容量和服务需求,因地制宜配置各类设施,在每个街区设置一处家园中心,将部分公共设施适当集中设置、混合布局,就近满足居民的居住、就业、交通、教育、文化、医疗、休闲等需求,将街区营造成为生活便利、富有活力的美丽家园。

    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建立市民中心—组团中心—家园中心—便民服务点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居民从家步行5分钟可达各种便民生活服务设施,享受到便民商业、小微绿地、儿童游戏、老年看护等便民服务,实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全覆盖。

    为充分体现生态优先原则,规划积极推进水绿空间建设,让蓝绿交织成为城市副中心的底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从人的感受出发,塑造高品质、人性化的公共空间,让居民看得见、用得上、用得好。

    在营造自然宜人滨水环境方面,北京城市副中心将贯通约163公里连续滨水岸线,将超过四分之一面积、约40平方公里滨水空间打造成生态化、人性化的活力地区。推进大尺度绿化,建设17处面积10公顷以上的大型公园,重点规划建设面积约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建成大尺度城市森林公园,实现森林入城,高水平建设剧院、图书馆、博物馆方案等一批精品力作,建设最具亮点的市民活力中心。同时,加强公共空间管控,构建连续贯通的公共空间,对垃圾桶、候车亭、人行天桥等街道家具进行精细化设计,建设生活方便、尺度宜人、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

    在文化传承方面,规划着力凸显城市文化魅力。通过深入挖掘通州历史文化底蕴,构建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以大运河、燕山南麓大道水陆两线串联各类历史文化遗存,营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人文环境。同时,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分类实施通州古城、路县故城与张家湾古镇保护,整体提升古城历史文化价值。以更开阔的视角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拓展和丰富保护对象,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重点管控区占城市副中心总面积的比例在8%以上。

    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规划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交通、职住、环境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力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努力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为了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规划由以车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实现绿色出行比例达80%。通过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的城区,构建连续舒适的林荫路步行系统,加强道路绿化,实现街区道路100%林荫化。坚持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实现居住区与重点功能区之间轨道一次换乘即可到达,内部公共交通通勤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构建舒适便捷的小街区、密路网,新建地区街区尺度控制在150~200米,实现路网密、节点通、快慢有序。

    围绕居住问题,规划明确将加强住房保障,推进职住就近平衡。规划坚持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重点是以职住平衡为导向,新增住房约18万套,适当提高以公租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和以共有产权房为主的政策性住房比例,动态调节住房供给,实现城市副中心住房供需平衡、职住就近平衡。

    在环境治理方面,规划提出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全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对自然资源实现统一管控。以打赢蓝天保卫战为重点,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提高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能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和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回收利用率达45%。

    以新促老实现新老融合

    规划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考虑现状条件及发展目标,将北京城市副中心12个民生共享组团划分为更新改造、城乡统筹、创新示范3种类型,制订差异化的公共服务保障策略,统筹调配各组团的职住关系和公共服务,促进环境品质提升和资源要素公平合理分配,满足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推动新老城区空间、功能、社会深度融合。

    促进新老城区空间融合。规划坚持整体协调、系统贯通,在老城区做好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加强系统衔接,实现新老城区蓝网、绿网、路网内畅外联、互联互通。为老旧小区增补小微绿地,推进停车位改造和市政设施扩容。

    促进新老城区功能融合。规划强化新建区主导功能建设,推动老城区产业升级,为老城区复兴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促进新老城区社会融合。构建均衡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同管理、同服务,形成亲善友爱、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激发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实现由地缘相近到人缘相亲,创造城市副中心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

    北京市规划国土委负责人表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编制规划,让无论是住在通州本地的市民,还是承接的中心城区人口,都能享受到城市规划建设的成果,让城市副中心成为“留得住人,扎得下根”的地方,成为新时代的千年之城。

录入:李霞 责编:钟欣

将本文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 腾讯微博分享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校内网 转贴到开心网

免责声明: 本文系转载相关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365亚洲备用链接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文章仅供参考。本站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