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亚洲备用链接 >> 城市品牌 >> 城市案例 >> 内容阅读
大湾区城市发展范本:东京副中心 七星伴明月
作者: 来源:广州日报 添加日期:18年06月22日

     近日,南沙港货运铁路有令人振奋的进展:T形梁预制进展顺利,已累计制梁305片,为9月开展的架梁施工创造有利条件。这是首条进入广州南沙自贸片区境内的货运铁路,贯穿江门、中山、佛山及广州四市。

    这条铁路显然只是南沙规划宏图的其中一小部分。今年3月初,《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公示,一条消息让很多读者激动地在朋友圈刷屏,“南沙要建成广州唯一的城市副中心与功能完整的滨海新城!”连隔壁中山的读者也激动刷屏了。

    可以预见,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建设副中心来分担城市中心功能,已成为大湾区城市发展的一种选择。

    日本人在东京湾区早已做出了类似的选择。在东京湾区,城市副中心被称为“副都心”。东京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提出建设副都心的计划。数十年来,围绕着东京中心区,七个副都心相继崛起。最晚开发的“临海副都心”,如今已经是著名的商圈和滨海旅游区。

    那么,东京的城市副中心是怎么样的呢?让本报特派东京湾区记者带你近距离接触东京的临海副都心。

    东京先后建了7个副都心

    市中心太拥挤?建副都心

    东京的人口居住和城市功能集中度举世闻名,这在20世纪50年代经济刚开始起飞的时候就已然如此。为了让东京市中心“减负”,东京先后建立了7个副都心。其中,池袋、新宿和涩谷3个地区是1958年指定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又先后追加了上野·浅草、锦糸町·龟户、大崎、临海副都心等4处副都心。“七大副都心”有效分散了城市的中心区功能。

    顾名思义,临海副都心就是位于东京湾水界前沿中心的一座新城,英文名称为“Waterfront?City”,其靠海的特性与南沙、虎门颇相似。

    “临海副都心建设的起因,正是人口和大企业都太集中在东京都中心。特别是住在琦玉、川崎、神奈川、横滨的人,到东京上班太麻烦。”东京都港湾局临海开发部开发调查担当课长古馆将成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临海副都心是被当成一个完整的城市功能来规划的,物流、人流、环境智能设备都有”。

    建副都心不够地

    填海造地

    临海副都心的核心地区是台场。喜欢看日剧的朋友对这个名字一定不陌生——这可是不少浪漫日剧中的约会胜地。1991年的《东京爱情故事》里,莉香和完治的故事感动了整整一代人;台场也见证了2013年版的《一吻定情》入江君和晴子的第一次约会。很多游客都要来这里寻找剧中的场景。

    不过,台场的建立却不像爱情日剧那般浪漫。回溯江户时代,美国人贝利司令官指挥舰队打进东京湾,要求日本对外开放江户城(即现在的东京),出于防卫上的紧急需要,日本匆匆忙忙在此地设置了5座炮台御敌,结果当然还是打败仗了。不过“台场”却由此得名,也就是说当年的“台场”其实是位于海中心的炮台。如今的台场却已经是繁华的陆地,漫步在台场海滨公园,海岸边上不时偶遇的锈铁船锚似乎在提醒着日本人当年的那段“被迫开放”的历史。

    1986年,“第二次东京都长期计划”里正式确定临海副都心的开发大计,在当时看来,这堪称一个“宏大的湾岸计划”,计划中以填海造地的方式向东京湾争取一片土地,并兴建一座壮观的跨海彩虹大桥和高架电联车系统以联结东京市区。

    日本一直有填海造地的历史,早在11世纪就有了一个名叫平清盛的将军在神户填海建了一个人工码头。东京湾的填海造地始于德川家康,战后更是实施了规模庞大的填海造地工程,自1868年以来共填海造地252.9平方公里。今天许多很繁华的地方如银座等,都是填海造出来的。

    通过长期的填海造地,日本总结了不少经验,填海的方式也千差万别。早期多采用推土机推土填埋方式,后来发明了在海底的黏土层打洞,然后放入沙子垫底,再把准备好的沉箱放下去等。

    东京都港湾局总务部广报担当课长伊藤正则先生告诉记者,现在东京湾用于填海的基本材料是城市建材余泥和无毒化处理后的工业垃圾。像东京这样的大城市每天产生大量垃圾,其中工业垃圾所占比重较大。于是,日本发明了用各种方式处理和加工这些垃圾后,铸成坚固的沉箱,再投入海底用于填海。如今,垃圾填海计划仍在进行中,在东京港湾广报中心的展馆里,记者看到了正在实施填海的区域。但是伊藤正则先生也有点“无奈”地告诉记者,现在填海的速度已经越来越慢了,原因是东京的城市垃圾已经越来越少了,他们正面临着垃圾不够填海的困惑。

    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东京经济大学周牧之教授认为,填海给城市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拓展空间。他说,战后由于土地私有权益的强化,使城市建设的土地利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填海造地越发显现其重要性。

    临海副都心

    每年5700万人造访

    东京湾临海副都心开发土地面积448公顷,总建筑面积700万m2,其中办公250万m2、会展36万m2、商业娱乐及酒店130万m2、公寓205万m2,规划就业人口10.6万人,居住人口6.3万人。如今在东京湾的临海副都心这块土地上,风格各异的建筑大厦琳琅而立,不仅拥有现代摩登商业大厦,创意崭新的商业设施,还有高层住宅,以及各种学校。据东京湾港湾局公布的数字,现在大约有59000人在这里的写字楼和商业设施里工作,15000人左右定居在海边绿地的住宅区里。但最令人咋舌的数字是,每年大约有5700万人来访副都心。为了最大限度地体现临海副都心的海滨魅力,东京都港湾局还计划把开发面积的27%规划为以水为主题的公园和绿地,这些都将是崭新东京的未来风景。

    临海副都心经验

    地理位置决定重要性

    对于临海副都心来说,上面这些数字可能并非最关键的,其地理位置才决定了其重要性。从地图上可以看到,除东京以外最重要的几个东京湾区城市横滨、川崎、千叶,以及羽田机场、成田机场几乎可以串成一条线,横穿湾区海域而过。而临海副都心也恰恰处于这条轴线上,同时,临海副都心距离东京市中心仅仅6公里。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临海副都心相比东京其他六个副都心有着独特的地位。

    副都心之所以能起到分担市中心重负的作用,首要的是其交通便利,密集的地铁为此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连接涩谷、新宿、池袋三大副都心的地铁线干脆就叫做“副都心线”。所以,大家到访东京湾区的话要注意了,虽然叫做“副都心线”,但这条地铁线并不能把你送到临海副都心。想领略临海副都心的风光,最好的方式应该是磁悬浮列车百合海鸥线,这曾经是日本的高科技代表。这些磁悬浮列车线路连接新桥至丰洲,途经整个大台场地区。海鸥号列车最大的特点是无人驾驶,通过电脑控制自动运行,其全程都走在高架桥上,在一栋栋大厦之间穿行,让你感觉仿佛是坐上了游乐场里的过山车,两边的大楼和独特的单轨一目了然。你还可以独自走到车头,坐在驾驶员的位置欣赏整个东京湾的美景,无数巨轮停泊的集装箱码头、标志性的东京湾彩虹大桥、摩天轮。另外,临海副都心与东京都中心之间还有另一条铁路正在建设。

    临海副都心还可以通过高速公路连接成田和羽田两大国际机场,交通地势的优越性促进副都心发展成为连接世界与日本、湾区各城市之间的基点。

    四个区域分工明晰

    除了上文提到的台场,东京临海副都心还包括了青海、有明北、有明南三个区域。四个区域有比较明晰的分工。其中,台场地区着力商业设施和旅游观光,加上彩虹桥、摩天轮、全日本最长的人工沙滩、自由女神像以及各种日本偶像剧的拍摄胜地,因此深受各路游客的喜爱。有明南地区则是一个已经开发20多年的国际展览集中地,会展中心在这个区域举足轻重,目前已经举办过日本动漫展和一年两次的东京摩托车展,后者每次都有30万人次到50万人次参与。另外,有明运动场将成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篮球、沙滩排球、铁人三项和体操的竞技场地,其中大部分项目的场地以后将不会变成房地产项目,而是直接成为对公众开放的体育公园。

    另外,有明北地区是居住和物流业的中心。青海则是文化、教育、科研集中的地区,当然还有众多游客喜欢的温泉景区。

    “开放”贯穿建设过程

    开放的内核贯穿了临海副都心的整个建设过程。东京官方希望临海副都心可以参与全球性竞争,为瞄准世界放眼国际的企业提供新兴产业空间。按照东京都港湾局的设想,临海副都心不仅面对亚洲,还展望全世界,临海副都心将发挥首都东京左膀右臂的作用,在未来成为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各种各样的信息交流、传递以及发送的基地。

    而在对内开放方面,临海副都心也同样看重。24小时大厦、东京时尚城,是为东京都内的中小企业准备的“家”,用意显然在于承接东京中心区的高尖端技术力量或者超前的研究成果。

    东京都港湾局总务部广报担当课长伊藤正则认为,临海副都心和东京都中心,以及其他副都心在根本上不存在竞争关系。因为20世纪50年代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东京都中心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商区,人流高度密集,所以才需要把城市的部分功能分担到副都心。

    城市副中心

    也可升级为主中心

    建设城市中心和副中心的共同目的,是为了形成一个产业集聚、资金集聚、人口集聚、综合服务集聚的模块,使整个城市高效运营,提升整个城市的竞争力,提升整个城市的发展规模和经济总量。  

    不过,市中心和副中心又有功能区别,市中心通常就是代表了整个城市的战略规划和定位,是能对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起到聚合和拉动作用的。副中心其实是中心功能的一个外溢,是在外部不同区域根据所在片区的需要,承担一部分的城市功能,同时也承担一个片区的综合功能。这是两种不同的定位。  

    一个城市中心和副中心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必然反映。但是从历史发展来看,主副中心并不是绝对的,随着城市发展规模的扩大,可能原来在边缘地方的一个副中心,就可能升级为主中心,而原来的主中心也有可能降为副中心,比如深圳的福田和罗湖。  


    另外,城市新中心的定位也是多方面考虑的。比如深圳前海定位为新中心,这就不仅仅是深圳这个城市本身定位的需要,而是国家战略任务定位的需要,所以深圳有义务把前海建设成城市新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

    可多核化发展

    东京临海副都心的土地都是填海所得,填出来的土地是日本政府可以支配的,既可以在上面安排工业项目、垃圾处理场、发电厂等这些需要与周边居民保持一定距离的设施,也可以营建机场和港口等大型交通设施。后来迪斯尼乐园等很多大型娱乐设施也放在了填海造地之上。再后来大型商业设施、会展中心、新CBD和高层临海住宅等新城区更是在临海地区拔地而起。

    可以说,东京湾给城市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拓展空间,给湾区多核化和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副都心的发展规划考虑到了工业区、机场和港口等,是国家和地方自治体慢慢磨合出来的,必须要有一部分人对这个规划方案有理解和延续性,不会因为政府管理机构设置或者管理人员的变化而变化。人口集中和多核并举,粤港澳大湾区应走向良性的人口密集地区,并从而诞生很多新经济业态。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纳、钟达文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卢政

录入:李霞 责编:钟欣

将本文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 腾讯微博分享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校内网 转贴到开心网

免责声明: 本文系转载相关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365亚洲备用链接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文章仅供参考。本站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