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亚洲备用链接 >> 城市发展 >> 城市管理 >> 内容阅读
佛山禅城:首善之区的城市治理答卷
作者: 来源:佛山日报 添加日期:18年05月14日

    “我们将全力以赴,努力再创佳绩。”这是全市城市治理三年行动开启大幕之时,禅城立下的军令状。在全市开启三年城市治理行动计划一年多后,面对首次“大考”,禅城交出的答卷,能否匹配佛山首善之区的使命?早谋划,早布局,早推进。三年城市治理行动启动之后,禅城迅速敲定191个项目,截至2018年4月,已开工的城市治理项目共145项,开工率约76%。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既是对全市大局的积极响应,也是开启一场由表及里、内外兼修的城市自觉行动。以高水平规划引领城市现代化,以城市现代化促进产业高端化,以信息化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创新的高品质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奔向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佛山首善之区,禅城在路上。
   
    融合开放拥抱大湾区,提振中心城区辐射力

    在广佛同心携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区的大势下,禅城以融合开放、区域一体化为标靶,化“强中心”的区位优势为区位使命,提振中心城区辐射力和带动力,迈出城市发展国际化脚步。

    今天,佛山建设面向大湾区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城市功能由节点城市向枢纽城市转型,纵横相连、上下衔接的交通网络,为禅城拓展发展新空间,打开汇聚创新能量新通道。

    通过魁奇路东延线、王借岗大桥等地面交通,禅城连接广州南站、佛山西站高铁枢纽,对接广深两个国家中心城市,东拓新经济走廊只待时日;借力“双铁”,禅城全力推进地铁网络建设,广佛半小时创业服务圈、生活休闲圈将不再是奢望。

    “区位是创出来的,禅城没有南站、没有机场、没有码头,但是我们可以‘借’。”禅城区委书记刘东豪说,区位一旦借助交通打通,就会形成一种价值观,广州南站其实也是佛山的南站,广州机场、码头也是如此。
   
    今天,佛山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吹响建设“一环创新圈”,对接广深创新走廊的号角,禅城还负有内联外引创新要素的使命,亟待打开新的规划蓝图。

    今年1月16日,《佛山市“一环创新圈”战略规划》正式发布,一个星期后,禅城区区长孔海文就在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创建东平河创新产业带,加快融入“一环创新圈”;随后,禅城区再拟定季华产业带一体化集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希望统筹季华路六大产业集聚区串联发展,更好对接“一环创新圈”。

    事实上,规划出炉之前,禅城已在行动。

    为承接广深创新资源外溢,禅城继设立深圳产业对接联络处后,去年再设广州产业对接联络处,全面承接广深溢出效应,相继吸引了20多个广深项目落地禅城,当中不乏三智头网络科技等优质项目。

    禅城的布局,实则蕴含两层深意:一是依靠城市高端化带动产业高端化,为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率先探路,作出示范;二是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希望借此成为佛山乃至珠三角的产业服务中心,为佛山制造创新提供技术、智力支撑。

    今天,佛山“中心城区城市形态提升三年专项行动”的大幕已经拉开,禅城加快对内打造精品示范街区、对外树立城市骨架的步伐,化区位优势为区位使命,全力推动中心城区城市形态提升。

    目前,禅城区已初步梳理出中心城区城市形态提升专项行动项目,涉及绿化景观提升、大型公建及文化设施建设、城市道路建设、城市产业发展等类别。

    禅城区升级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事实上,佛山城市中轴线规划出台以来,禅城始终坚持围绕搭建佛山中心城区城市骨架和打通重要节点推进相关项目,围绕“一轴四带”,禅城将加快城市更新,加快城北、普君、石湾西、莲升、澜石等重点片区改造更新。

    绿色发展让生态成为常态,绿色成为底色

    沿着张槎沙口水闸顺流而下的佛山水道禅城段,一路途经欧洲工业园C区、九江基泵站、城北泵站等,水清泛绿,河水在冬日的阳光中泛着粼光。两岸为自然湿地,绿树成荫,一片郊野的自然风光——这是记者实地走访佛山水道禅城段看到的景象。

    变化背后,是禅城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严守生态底线,不断推进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科学治污新模式。努力让生态成为常态、绿色成为底色,如今已是禅城孜孜不倦的追求。

    在全国从上而下的河长制治水战役打响之后,去年6月,禅城区召开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会议,把河长制从原来的42条重点河涌,覆盖到全区7条跨区域河道、190条内河涌。

    2017年至今,禅城区分别对奇槎涌等17条河涌开展整治工程。目前已完成镇中东涌综合整治提升工程、郊边涌综合整治工程、佛山涌(南海大道~桂澜路)南岸提升工程一期、屈龙角涌(绿景路~影荫路)整治改造工程一期、小布窦涌(季华北路至东平路)景观提升工程、南北大涌海口段整治工程6条河涌整治工作,其他工程正按计划推进中。

    “污染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分析禅城治水思路,禅城区国土城建和水务局常务副局长肖映泽表示,禅城治水工程的核心在于污水治理,难点在于污水管网特别是“毛细血管”的建设。

    根据计划,禅城区将全力推动污水主干管及毛细管网的建设,并提出在2019年底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的目标。目前,全区污水管网总长度为550公里,去年新增完成污水管网60.4公里,今年将计划增建66公里,未来几年还将继续建设约200公里。

    生态、绿色在禅城不断生长。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禅城紧扣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大型项目建设,启动实施王借岗森林公园二期综合开发项目,建成五峰山森林公园建设项目,建设大雾岗森林公园,这些新建设的绿地、公园,与中山公园、亚艺公园等成熟公园组成绿色城市的骨架。

    这其中,王借岗公园这座规划面积超千亩的城中公园,700亩来自村级工业园区改造。这样的改造魄力,让日前到禅城调研的市委书记鲁毅连声称赞“舍得投入”。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因人而生,其大美也在于成人之美。河清岸绿、四季开花的美景,提升了居住者和工作者的信心,增强了城市绿化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和文化的渗透力,成为禅城建设“近者悦远者来”的理想城市的砝码。

    “环境变好了,准备搬回来住,不想再把房子出租。”家住屈龙角涌边的街坊蔡清一句心声,道出满满的幸福感;“出门都是绿色,天天都在逛公园。”当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成为常态,家住五峰山森林公园附近的廖启贤与街坊们,收获满满的“获得感”。

    可以说,禅城的生态文明成绩单,既是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对区域发展竞争力要素的自我校准,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的生动注解。

    城乡统筹振兴乡村,打造新经济平台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作为佛山中心城区,禅城如何结合自身区位,走出一条中心城区的乡村振兴新路?

    美丽文明村居正是禅城抓手之一。去年,禅城区将美丽文明村居建设列入政府十大民生实事之首,提出用两年时间,打造20条独具岭南特色的美丽文明示范村。

    在刘东豪看来,美丽文明村居建设实则蕴含两重意义:一方面,是要发挥城市治理工作的辐射和影响,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另一方面,也要借此推动高能耗、低产出的村级工业园区向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园区转变。

    改变正在发生。在龙津村,风光新异,乡村即景点。滨江廊道,蜿蜒斗折。格治公园,可赏圣泽水景,可流连弦歌栈道,可望环境优美。河道整洁,一路竹树纷披,碧水绿树随处可见。

    目前,禅城20个美丽文明村居示范点建设规划基本完成,第一批8个美丽文明村居示范点的项目、资金规模,及第二批12个美丽文明村居示范点文化品牌基本确定,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初见成效。

    村居要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没有产业支撑的美丽文明村居难以持续健康地发展。为此,2017~2019年三年时间,禅城将重点推进26个村级工业园改造项目,其中2017年底已完成12个,剩余14个项目正按目标计划推进中。

    上朗北区工业区改造之前,是一片低矮厂房,环境极为恶劣。今年初,该地块升级改造一期工程完工。“改造后租金从原来每平方米12~14元提高至15~16元,加上建筑面积的增加算下来整个项目年租金可以达到约1100万元,比原来增长了近10倍。”

    像上朗北这样需要改造提升的老村级工业园区,禅城全区共有100多个,占地面积约28000多亩。他们正是村居、镇街乃至整个禅城未来发展的空间所在。

    相比村居,镇街向来是禅城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单元。大湾区时代,禅城突出抓好特色小镇,在“小空间”实施“大战略”。

    紧跟国内外载体模式创新步伐,禅城立足优势产业,充分挖掘岭南文化积淀、专业镇和主题园区载体资源、信息化建设等优势,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耦合,将特色小镇打造成汇聚创新资源的新经济发展平台。

    目前,张槎的绿能装备小镇、石湾的佛山陶谷小镇、南庄的佛山建陶小镇已经入选佛山首批特色小镇;禅城整合石湾(陶美创意区)和南庄(建陶创新区)作为一个整体组织实施建设的禅城陶谷小镇(石湾-南庄),则成功入选广东省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示范点。

    以“创意·设计”为突破点,禅城去年在中国陶谷小镇举行陶艺·建陶设计周,促进创意设计与陶瓷文化、建陶产业等优势产业充分对接、深度融合,以文旅创和制造产业的创新融合,推动禅城打造中国陶瓷创意设计之都,助力佛山走向世界级陶瓷·建陶设计之都。

    现代治理以信息化撬动智慧城市治理

    今年1月2日,央视二套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佛山:百姓的“大数据”福利》节目,聚焦佛山市大数据应用,推介禅城“一门式”改革等经验。

    这一连串国字号表彰背后,禅城以“一厘米”改革精神,运用信息化手段,相继推出“一门式”、社会综合治理云平台及区块链技术应用三大创新举措,构建“数字政府”,推动社会治理从低效到高效、从被动到主动、从粗放到精准、从静态到动态,率先探索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3月2日,元宵节,数十万人陆续涌向通济桥。当晚,禅城云平台指挥中心内灯火通明,工作人员紧盯人流密度热力图,实时掌握、分析人流密度。因地制宜部署警力、控制密度,紧急情况下还要迅速确定疏散方向,疏散人群,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禅城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彭贻发认为,禅城云平台最大的改变在于四大特点:系统化,纳入全区18个职能部门的业务数据;科学化,固化、简化政府职能和流程;智能化,以大数据分析,由被动应对转为主动防控;法治化,建立催办督办、跟踪回访、考核评价等制度。

    刘东豪表示,下一步,禅城将在原来网格员巡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通市民群众参与对接社会综合治理云平台的通道,发动每一名市民参与,构建“人人都是网格员,人人都是主人翁”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禅城以大数据、信息化等先进技术与传统治理结合的探索仍在继续。去年以来,禅城在政务服务上率先以区块链“链上”更多社会要素,为推进现代治理提供更多新思考和新场景。

    今年4月19日,禅城公布“区块链+视力”应用,13所试点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将收到政府派发的视力“大礼包”。该项目将通过为全区中小学生进行视力筛查,实现儿童眼健康从筛查到治疗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为学生眼部疾病防控提供“大数据”支撑。

    “区块链+视力”是禅城区推出的区块链应用服务的第八个项目。去年6月,禅城区全国首探区块链+政务应用,一年来,禅城按照市民的生活轨迹整合服务,通过“区块链+医疗、教育、门禁、公证”等,不断促进社会各要素与区块链的跨界融合,解决社会痛点。

    从大数据到区块链,一项又一项在市民看来看似晦涩的先进技术,改变却异常真切。

    这意味着“我的数据我做主”,通过数据互联互用和信用互通互认,他们可以享受政府为自己量身定做的精准服务;意味着政府服务从一门式到“0门式”,市民获得更便捷、更高效、更精准的政府服务;意味着“幸福家园”不断向群众加码,获得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信息化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摩擦最小的社会治理模式,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刘东豪说,禅城还将陆续推出共享社区、社区矫正等区块链应用项目,“我们的城市治理技术创新一定要让更多的人,以更低成本享受文明进步带来的丰富资源和发展成果。”

    信息化催动的城市治理变革,禅城“在路上”。

    数读禅城城市治理

    禅城区城市治理项目191个(包含156项区统筹项目及35项市统筹区负责项目),截至2018年4月,已开工的城市治理项目共145项,开工率约76%;项目开工至今累计完成投入约616亿元,约占总投资的70%。

    ●规划发展科学化。共计52项,已完工16项。

    ●人居环境绿色化。共计33项,已完工4项。

    ●城市形象特色化。共计22项,已完工7项。

    ●基础设施一体化。共计38项,已完工10项。

    ●镇村发展现代化。共计12项,已完工3项。

    ●城市管理精细化。共计24项,已完工4项。

    ●公共服务优质化。共计10项,已完工4项。

录入:李霞 责编:钟欣

将本文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 腾讯微博分享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校内网 转贴到开心网

免责声明: 本文系转载相关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365亚洲备用链接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文章仅供参考。本站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