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亚洲备用链接 >> 城市发展 >> 城市环境 >> 内容阅读
南平首创"水美城市"建设理念 打造宜居宜游之城
作者:薛志伟 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日期:18年07月10日

    福建省南平市地处闽江上游,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溪流有176条,特别是下辖10个县(市、区)和2个开发区至少都有一条溪河穿城而过。

    水污则留污纳垢,水清则流金淌银。为加快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南平市立足生态优势,率先在全国提出“水美城市”建设新理念,2017年全面开工建设12个“水美城市”项目。

    南平市“水美城市”建设以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为依据,坚持安全为基础、生态为根本、景观为体形、文化为灵魂的原则,以流域水系为主线,实施防洪排涝、市政生态、形象提升、旅游产业、智慧水务5大工程,促进“山、水、城、业、人”一体发展,打造“山水相融、城景相依、人水和谐”的具有闽北特色的亲水型宜居宜游城市,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

    “建、管、治、护”一盘棋

    “水美城市”项目是一个综合体,各县(市、区)在建设过程中要有效衔接水流域治理与防洪、排涝、给排水、航运、海绵城市、市政设施、景观风貌、产业发展等,实现组织实施“一盘棋”。为此,南平市创新“建、管、治、护”推进机制,推进项目建设一体化。

    “建”重在突破融资模式。南平充分运用市场化、公司化融资模式,首批12个“水美城市”项目总投资300亿元,其中11个采取PPP EPC模式建设,1个项目与国开行开展融资合作,实现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共赢。同时以河流整治为纽带,策划生成一系列“水美城市”项目,与福建省水利投资开发集团开展一揽子合作,为项目提供资金保障。

    “管”重在突破各自为政。南平建立了“1 N”的工作模式,即市里构建一个平台、创建一个团队、提出一个方向、制定一个目标,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去实现,促进从水利工程单一功能到多功能发展,从单一部门资源投入向多部门资源整合转变。特别是建立部门会商协调机制,水利部门牵头抓总,规划、住建等有关部门主动作为,形成合力推进。

    “治”重在实施生态治理。结合全面推行河长制,南平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大力实施河道清淤。去年,南平市开展以延平区为重点的整治畜禽养殖污染专项行动,共拆除生猪养殖场11445家,削减生猪401.77万头,全市123个小流域断面有109个达Ⅲ类及以上水质。

    “护”重在实施水、城设施的长效管护。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保障建成设施及绿化管护到位。同时,整合质监、交通、城建、水利技术力量,对工程项目开展常态化巡查。

    “商、居、文、游”融一体

    “夜色紫云湖,水美邵武城。”南平邵武市富屯溪两岸星光工程以建筑照明、泊岸照明、桥体照明、激光瀑布等形式展现邵武的历史记忆和个性气质。邵武还以“水美城市”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加速推进4个入城干道建设,构建东进西出、南进北联的大通道,打造宜居宜业之城。

    邵武市“水美城市”建设仅是南平着力构筑水岸经济模式的一个缩影。据南平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1年多的建设,“水美城市”得到市民的充分肯定,希望市委、市政府把城市做精、做美。“因此,我们做足做活做巧‘水文章’,着力构筑‘商、居、文、游’一体的水岸经济模式,进一步提高城市颜值,增强产业素质,推动山水增值,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位负责人说。

    在建阳区,“水美城市”项目从“商”聚集,涵盖建设人民公园、购物中心、建盏文化一条街等,培育人气聚集新商圈;在延平区,“水美城市”项目从“居”突破,自开展“三江六岸”项目建设后,恒大、象屿、正荣等大型房地产商纷纷入驻,拓展了城市框架,为居民提供了优质生活空间;在武夷新区,“水美城市”项目从“游”拓展,在崇阳溪旅游景观带建设绿道、自行车道、马拉松赛道、景观车道,有机串连沿岸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美丽村庄等,成为新的旅游点,还承办了国际赛事……

    值得一提的是,各地“水美城市”项目注重从“文”提升,独具风格。南平坚持把历史、地域、民俗、自然等文化元素嵌入每一个项目和环节,将自身历史人文与自然山水、生态水利相结合,体现独特的“水美”文化气息,发展文化产业。其中武夷山马场洲湿地公园项目,就用微型园林景观阐述朱熹与武夷山的“活水”文化渊源。

    “几十年前第一次来到延平区小水门码头时,这里是采砂场,一片脏乱差的景象。听说采砂场关停后开始建生态公园,今天过来发现真的大变样了。对岸是山,眼前是水,真是老年人休闲的好去处。”60多岁的市民邹松亲诉说着码头的变化。

    “堤、岸、道、面”补短板

    南平市10个县(市、区)和2个开发区都依山傍水,少则一条、多则两三条溪河穿城而过。但各地普遍存在防洪标准不高、易淹没、易内涝等城市建设“短板”,如有的县建有防洪堤却无防淹功能,有的县因无排涝设施对内涝束手无策,有的县雨污没有分离收集,遇大雨则污水、雨水一起排入溪河……

    “堤、岸、道、面看似小事,但事事都与百姓相关,是‘水美城市’着力突破与加强的薄弱环节。”南平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水美城市”是最大的补“短板”项目,主要通过“堤、岸、道、面”补齐“短板”。

    在这一过程中,南平将人水和谐的理念融入城市防洪排涝排污全过程,按“50年一遇”标准建设完善城市防洪工程,促进洪涝水调蓄和污水治理同步推进,形成“洪水、涝水、污水”三水共治的工程体系;结合“水美城市”建设,加快划分河道岸线、生态保护蓝线,保护河流自然岸线,因地制宜改造城区硬质堤岸为柔性生态堤岸,提升河岸自然生态景观。

    同时,健全滨河道路改造机制,优化融合道路与堤防设计方案,开展路堤结合建设,实施滨河道路“白改黑”改造工程,有效缓解道路通行压力,改善周边生态环境。结合“城市双修”,坚持“水美城市”建设与临水街区立面改造同步推进,提升滨河地段城区面貌,并融入闽北特色、武夷风格,彰显“水美城市”魅力。

    南平建瓯市“水美城市三江六岸”城市提升项目包含水利、景观和市政生态3个方面。2017年实施气盾坝、北坪防洪堤等11个子项目建设,让建瓯实现从“水患之城”到“水美之城”的蜕变。拥有“百里松荫碧长溪”美誉的松溪县为提高城区防洪标准,将新建14公里防洪堤,届时8万人将临水而安。

    对于南平市民来说,更大的愿景还在后面。2018年,南平计划完成投资58亿元,其中建成湿地公园和水美公园20个、防洪堤57公里、河道治理72公里、沿河步道51公里、新建或改造护岸15公里,并将按照“城市提升、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水利防洪相融合”的原则实施造水、造景、造城、造业、造才“五造”工程,努力实现“清新福建、水美南平、快乐武夷”的目标。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薛志伟)

录入:李霞 责编:钟欣

将本文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 腾讯微博分享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校内网 转贴到开心网

免责声明: 本文系转载相关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365亚洲备用链接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文章仅供参考。本站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