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亚洲备用链接 >> 城市品牌 >> 城市案例 >> 内容阅读
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发展实践与启示
作者:李江棋 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日期:18年06月29日

    以铿锵步伐行进在改革路上

    ——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发展实践与启示

    这是一座产业集聚、活力竞发的科技创新之城,以占北京3.2%的工业用地、贡献了全市19.6%的工业总产值。

    这是一座张弛有度、疏密有致的绿色宜居之城,区域协同、生态优美、人民幸福的美丽景象闪亮夺目。

    这是一座高品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希望卓越之城,中国制造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的新高地在这里正茁壮成长。

    2018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经开区也迈着坚实的步伐迎来了第26个春天。1992年经开区在亦庄地区奠基开建,拉开了北京深化改革的伟大序幕。这一刻,一场深刻的历史变革正激荡成势,一个充满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极正扬帆起航,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新路正在探索中向前。26年披荆斩棘,26年砥砺前行。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经开区工委会、管委会上下一心、奋力拼搏下,经开区已成为北京市高精尖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首都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的主要平台,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综合产业新城。经开区的规划事业也在这大改革大发展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26年来,经开区规划始终在“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上聚焦用力。坚决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对经开区发展战略定位,以学习借鉴为先导,以深化改革为抓手,以观念更新、实践出新、制度创新推动规划高起点编制、高标准实施、高质量推进。

    注重用新理念引领新发展。按照国家级经开区“三为主、两致力、一促进”的发展方针,深入研究新型工业化的科学内涵,认真把握市场经济、资本运作、社会管理等基本规律,推动规划理念由外延扩张向内涵集约、由投入推动向创新驱动、由产业开发向创新培育转变,促进质量变革、效益提挡、动力转换,推动形成以知识经济为方向、以高精尖产业为目标、以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注重用新突破提升新效益。坚持调理疏导并重、产学研用齐抓、腾笼换鸟共进,多措并举最大化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坚持整体规划、分片实施、分步启动、滚动开发的精细化管理方式,使规划能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提升城市发展适应力;坚持规划设计主动对接国际标准和惯例,让外资企业入驻无障碍。一系列的规划实践创新有力推动了经开区的发展。

    注重用新举措激发新活力。在招商引资上,坚持占地少、污染少、能耗少、水耗少、物耗少和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五少两高”政策,确保引进一流项目;在优势利用上,依托首都政治、经济、科技、人文等各方面得天独厚条件,吸纳高新技术,吸纳跨国司投资,吸纳大型骨干企业;在产业布局上,突出产业发展方向和策略的研究,积极优化调整存量,主动培育高端增量,着力打造产业集聚之地、创新集聚之地,领军企业集聚之地。

    今天的经开区已从当初传统农业区演变成现在集高端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四大主导产业于一体的高新之地,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6年来,经开区规划始终在“产城融合、协调发展”上真抓实干。坚持以产促城、以城促产,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既考虑城市自身发展又注重城乡区域一体发展,既考虑空间布局又注重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既推动城市发展又尊重本地区的自然、历史和文化。

    在高质量承接上出实招。借助首都科技优势及自身区位、政策优势,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着眼,以承接高新技术为抓手,注重优化产业结构、细化产业配套、深化产业服务,着力将优势资源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积极构建“两带—七片—多中心”的组团网络式城市模式,推进职住均衡、职住近接,打造地标节点、串联风貌轴线,建设生态文化走廊,厚植承接潜力,增强产城融合底韵。通过创造宜居宜业环境,创新用人机制,加大公共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实现对中心城人口的疏解和高素质人才吸引。

    在内涵式发展上用实劲。着力推进空间一体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城乡空间经济组织化程度;着力推进经济一体化,积极对接京津冀区域发展,强化合作、依托、带动关系;着力推进产业一体化,在大众运输走廊两侧布置研发功能,在滨水科技中心布置科教功能,在荣华路公建区布置商务行销功能,让产业链上下游贯通联结起来,促进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

    在广覆盖共享上下实功。医疗教育求均衡,按照北京市相关要求落实用地规模,按千人指标框定总量,着眼发展积极提升现有资源,对标先进标准做优新增空间;交通出行求快捷,着力构建快线与慢道有序搭配、干路与支线高度融连、枢纽与站点布置科学的绿色出行、平安出行、便捷出行的交通体系,让出行更顺畅、换乘更方便、体验更舒适;市政设施求普惠,按照适度超前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加强配套规划,合理预留发展空间,提前预置功能接口,保障人民群众吃水用电放心、供热供气省心、防灾减灾安心、文体活动舒心。

    今天的经开区已经形成了区域协作性强、产城融合度高,各项设施配套齐全、各领域全面协调发展的欣欣向荣之势。

    ——26年来,经开区规划始终在“环境友好、生态和谐”上攻坚破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认真处理好人与自然、生产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确保经开区环境好生态优。

    用“绿”装美城市。高标准构筑经开区生态绿地系统,建设“两轴三带”的高速路防护绿轴和沿河绿色生态休闲带;大力实施绿核放射、绿楔穿插,构筑生态簇城;充分发挥河湖水系与湿地在生态环境、调节城市小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转变;积极践行海绵城市理念,建成流域型调蓄大海绵、街区和片区级中海绵以及大量建设项目内部的小海绵,在促进蓝绿生辉的同时提升城市功能。

    用“净”装靓城市。把原雨污合流的大羊坊沟规划入地后,建设300米宽的高尔夫球场;搬迁拆除对环境有污染的养牛、养猪场和垃圾场,修复生态环境;要求企业 “三废”处理与项目设计同步进行、同步完成、同步运行,实现区内污染负增长。

    用“清”装优城市。通过建立再生水系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通过科学划分控制区、合理安排用地,解决居住、产业、公共服务用地之间噪音的交叉干扰;通过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提高地区环境质量;通过发展新兴业态、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化、规模化、低碳化发展。

    今天的经开区已经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和生态友好型社会,万元GDP耗能只为全市平均水平的40%,污水处理率达到100%,人与自然、人与生态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屹立京华。

    ——26年来,经开区规划始终在“遵循规律、健全机制”上凝神聚气。紧密结合城市建设发展规律,不断健全完善规划机制,是这些年经开区规划健康发展的一条成功之路。

    以长远发展为着眼健全顶层设计机制。根据城市的人口变化、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确定开发强度,合理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做到经开区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要构成危害”。

    以严管严控为着眼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严格落实城市建设指令性、约束性指标,强化控规编制实施的执行力,做到事前把关、事中监督、事后检查,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以增强服务为着眼健全优化营商机制。统筹各职能部门职能,解决事权交叉重叠、空间规划“打架”等问题,推进“多规合一”,让审批更快速、服务更全面、营商环境更优化。

    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着眼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确定为规划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广开言路,广聚民智,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提高规划的权威性和认同度。

    今天的经开区主动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强化与3个科学城成果对接,有效促进了城市分工协作。这座生态绿城、科技智城、活力乐城正意气风发进行在新时代发展之路上。

    岁月的奔流从不停歇,奋斗的征程永远向前。今天荣华路沿线的摩天大楼,见证了拔地而起的经开区风采;凉水河的滔滔河水,回响着敢当时代弄潮儿的奋斗足音;四大主导产业集群的熠熠生辉,展示着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坚定决心。回顾26年经开区规划实践,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是我们阔步新征程的基础和动力,更是我们开创新时代的重要遵循。

    做好新时代经开区规划,必须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经开区沐浴着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春风诞生,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步步发展壮大。当初,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着眼综合工业园区进行规划建设,经开区实现了坚实起步。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围绕塑造现代化科技新城规划发展,经开区实现了转型升级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经开区聚焦宜居宜业谋规划,努力向国际一流进发。现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规划高质量发展新蓝图。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以党的理论为指导,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才能确保规划的正确方向,才有今天经开区发展的伟大成就。

    做好新时代经开区规划,必须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以人民群众关切的问题为依据,合理规划土地用途,科学设置规划条件,是这些年经开区规划始终遵从的基本法则。这些年实践中,我们严格把控开发强度,让城市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更好地相适应;合理控制建筑规模,让城市建设与人民群众需求更好地相衔接;科学制定工业、居住、市政、绿地等用地比例,让城市功能与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地相一致。经开区的实践告诉我们,让人民幸福的规划才是好的规划。只有不忘初心、坚守初心,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规划指向,才能把经开区现代化建设的宏伟愿景真实地呈现在人民眼前。

    做好新时代经开区规划,必须坚持思想再解放观念再更新。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时代性,是经开区规划发展的一条主线。26年来,我们瞄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前沿,围绕如何在新型工业化阶段中定位经开区发展方向、在全球化过程中把握经开区发展脉络、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经开区“宜业宜居”发展要求等问题,深入开展规划研究,通过最新规划理论的借鉴运用,采用实证对比、系统优化等方法,确立了“统筹引导、分区融合”“多心辐射、联组成轴”“生态产业、智慧园区”等理念,使经开区时代特色、现代特色不断彰显,竞争力、影响力持续扩大。实践证明,只有拓宽全球视野、紧扣时代脉搏,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规划才能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才有今天经开区宜业有活力、宜居有魅力的生动局面。

    做好新时代经开区规划,必须深入把握城市建设发展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是经开区规划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前进的重要保障。26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是核心。只有既要重视物质财富创造、又要重视精神财富创新,让人民群众过上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文明生活,城市发展才有意义。坚持因地制宜是前提。只有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趋势,找准现代化城市建设新方向,适应城乡居民对生产生活生态改善新需求,科学确定城市发展模式和理念,才能使城市发展不偏向不折腾。坚持节约集约是关键。只有把城市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使节地节水节能等措施落实到各个环节,才能建设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城市。坚持积极稳妥是重点。只有不贪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名,有足够的历史耐心,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才能使蓝图变现实。坚持改革创新是根本。只有充分发挥改革创新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力,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才能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提升城市发展新活力、创造城市发展新局面。

    新时代呼唤新使命,新征程需要新作为。我们将沿着习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深入领会高质量发展新内涵,坚决贯彻北京新版总规新部署,切实抓住改革开放40周年新契机,以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发出的高度自觉谋划经开区发展未来,以更坚决的态度、更宽广的视野落实经开区战略定位,着力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奋力打造引航国际的“三区一城一阵地”。

    (作者:李江棋,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经济开发区分局调研员)

录入:李霞 责编:钟欣

将本文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 腾讯微博分享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校内网 转贴到开心网

免责声明: 本文系转载相关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365亚洲备用链接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文章仅供参考。本站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