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主线,则是结合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中心而推出的“5个新突破+8个新高地”的框架性部署]
10年、20年后,上海将拿什么参与全球竞争?
6月27日,中共上海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召开,审议并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意见》(下称《意见》)。上海将依据这份《意见》,在未来的发展中,逐渐给出答案。
发展主线,则是结合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中心而推出的“5个新突破+8个新高地”的框架性部署。
“全球城市其实就是五流(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交汇之地,也因此具备强大的集聚、辐射功能。”上海市社科院副院长张兆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上海新的方向目标非常明确。
上海新定位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上海2035”中,上海的城市定位也在变化: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础上,2035年要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这也就意味着,上海的目标是:实现城市能级的进一步跃升,在全球城市格局中成为类似于纽约、伦敦、东京等的重要“全球性节点”。
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已经迈入全球城市行列。但在全球城市格局中,上海的位置在哪里?短板又在哪里?
5月30日,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A.T.Kearney)公司发布了《2018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这份报告从商业活动、人力资本、信息交流、文化体验、政治参与五个维度评估了全球135个城市,结果显示,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香港位列全球城市指数前5。
中国城市前三分别是香港、北京、上海,上海位列全球第19位。
张兆安说,如果用国际组织的数量、外籍人士的比重来衡量城市的国际化程度,可以看到上海在追赶,但目前有差距。
而从其他高端要素的集聚度来看,比如金融业,上海虽然已经形成了规模巨大、功能多元、开放有序的金融市场体系,但上海市金融办主任郑杨说,对标国际成熟市场,(上海金融)市场功能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表现在市场定价权和话语权不足,整体对外开放程度仍显不足,如股票市场外资持有不足5%,债券市场外资持有不足2%。
此外,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上海要补上高端航运服务配置功能不强的短板。张兆安说,在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尽管上海消费每年都有稳定的增长,但与购物天堂,与“买全球卖全球”还有差距。
在科技创新领域,上海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科技创新的前瞻布局和融通发展,努力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科技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
对应全球城市进阶的目标,上海设定了一个时间表:经过5年的努力,使上海“五个中心”的核心功能显著增强,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再用5年左右,使上海“五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全面提升,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到2035年,把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卓越全球城市,具有全球影响力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引领城市。
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要提升全球城市能级,上海需要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围绕这些核心竞争力发力。
全会指出,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是相辅相成的,核心竞争力是能级提升的关键支撑,能级提升是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和结果呈现。
对上海而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有比较优势、长期可持续、不易被模仿的领域,既巩固提升已有的核心功能,又积极打造新的核心功能。“上海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容易实现错位发展,避免同质竞争。”张兆安说。
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对第一财经记者说,上海需要关注的一个指标是,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以及占服务业比重。“能级大的全球城市,前一个比重接近60%,后一个比重则达70%~80%。”
生产性服务业是伴随产业分工细化和新技术加速应用,从制造业内部分离出来并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具有高附加值、高创新活力、强带动作用等特征,逐步成为后工业化时期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13156.31亿元,增速9.9%,占GDP比重达到43.66%,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63.3%。显然,从这一指标来看,上海还有差距。
但是,在刘志彪看来,上海有比较优势、长期可持续、不易被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恰恰是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制度创新优势。“因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内含密集的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
依据这个核心竞争力,刘志彪说,未来上海应该成为生产性服务中心,而周边的苏浙皖要成为现代制造业中心。在这样的布局中,上海可以降低整个长三角的交易成本,成为全球跨国企业总部基地;而苏浙皖则可以降低制造成本,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石良平也认为,上海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具备强大优势。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这五流的集聚中,上海目前的短板在于技术流、信息流相关的平台集聚,比如工业互联网。
“上海以及长三角有很好的制造业基础,以及信息化基础,所以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并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全世界,会成为上海的竞争新优势。”石良平说。
上海即将发布《上海市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将通过实施上海工业互联网“533”创新工程,即构建“网络、平台、安全、生态、合作”五大体系,落实“功能体系建设、集成创新应用、产业生态培育”三大行动,全力争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城市,并带动长三角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
另外,金融市场发达、金融资源集聚也是上海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增强全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提高国际化程度。
在首批8个金融业开放项目推出后,上海正在准备推出第2批15个项目。郑杨说,接下来还会有更多项目落地,“下半年再争取1~2批项目落户上海。”
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涉及到多方面。其中,追求更高质量的GDP、提高经济密度是基础支撑,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是关键所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是不竭动力,打造全球网络枢纽是通道载体,增强国际规则、国际标准制定的话语权是重要体现。
全球城市并非单打独斗
上海要建设的全球城市,并不局限在上海市域范围内发力。
张兆安认为,上海建设全球城市,同样要遵循其他全球城市发展的经验——依托城市群。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莫不如此,不仅要发挥自身优势,更要发挥周边城市群的优势。
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也认为,现在国外已经出现新的趋向,比如纽约和周边形成了一个全球城市区、巨型城市区,各自有明确的功能分工,而且是以区域作为全球竞争单元,不是单独的城市。
“所以上海要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定要与长三角共同发展。”张兆安说。
不过,周振华认为,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已经从原来的中心—外围模式,变成了核心节点—网络节点的模式。也就是说,不再是外围城市单纯为中心城市服务,而是核心节点有核心功能,网络节点也有自己特定强项,彼此能够互补配套。
所以,对于上海来说,就要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把自己的核心功能做大做强,把长板拉长,其他功能在长三角城市去找互补、找配套。对于长三角其他城市来说,上海也必须能够成为配置全球资源的平台,成为引导其他城市、地区进入世界市场的枢纽通道。
《意见》也提出,要全面建设各类有形和无形的网络通道,提速增效,互联互通,增强面向国际国内“两个扇面”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6月1日召开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之后,长三角之间的走动迅速升温。苏州、嘉兴、盐城等地纷纷加快了对接上海的步伐,密集举办各种产业对接会。
“我们每年都要投入50亿元以上,打造各类优质产业载体,以满足上海产业辐射和转移的要求。”江苏盐城市城南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朱国成说,他们的目标,是把城南新区建成“上海元素”最为集中的区域,打造“上海卫星城”和“一小时经济圈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