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亚洲备用链接 >> 城市发展 >> 发展战略 >> 内容阅读
苏州的节奏:一江春水如何向东流?
作者: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李作言 来源:中国江苏网 添加日期:18年07月05日

    ■如何跨区域整合资源、体现国际水平、破解共性难题等三方面问题,是苏州新一轮城市发展、拓展城市战略空间的关键所在。

    ■其实苏州的发展历程就是长三角的缩小版。苏州要扬协调发展之长,美协调发展之美,率先构建市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打破各类藩篱、拆掉城市与乡村的“心墙”,实现从“主城区主动脉”到五区四市“毛细血管”的全面畅通、无缝对接。

    ■上海金融业高度发达,苏州实体经济基础雄厚,滔滔的金融之水注入实体经济的热土,定能培育出参天大树和肥美沃野。对于苏州来说,这恰恰就是近邻的对接优势、发展的错位优势、价值链的细分优势。

    苏州河边,长三角擘画发展错落有致;金鸡湖畔,姑苏城扬鞭策马体翼齐飞。

    在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之后,嘉兴、南通、苏州等地市紧跟着一体化发展的节奏,弹奏出新的融合发展乐章。过去我们认为,苏州、嘉兴、南通、杭州等环上海的长三角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利用上海各类资源,展开同质化竞争、拼政策发展。这种认识把这些城市都当成上海的“后花园”,把城市的功能界定为竞争基础上的产业梯度转移区域。这是有严重问题的。这样的定位,在过去“三高”时代各自城市发展有了一定的内生程度,也在相当的程度上提升城市化率,但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新时代,如果没有登高望远、没有自主自觉、没有国际竞争视野、没有国家战略的全局理念,那么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平台构建国内价值链、构筑国际竞争链将建立在流沙之上、清波之中。

    中国的区域一体化发展、长三角、珠三角走在前列,除了传统的中心城市外,就因为有新的创新中心涌现,比如杭州互联网、会展产业的崛起与发展。城市和城市之间的竞争压力,也会产生城市本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激发起紧迫感、使命感。

    2018年最新的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综合测算结果,15个“新一线”城市中苏州排第5位、南京排第8位、无锡排第15位。在科技力量的勃兴、新市民的不断涌入、外国发展浪潮的澎湃冲刷之下,苏州该拿什么去参与国内区域协调、参与全球竞争:对照新一轮规划,苏州如何再审视、再明确、再提升?

    苏州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路径有三方面:第一,在城市空间层面上,要在以全球性城市为节点培育世界级城市群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毗邻上海“龙头带动”作用的虹吸效应,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集聚创新要素。近日,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答记者问时指出,长三角进入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时代,是江苏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充满热切期待,要以走在全国前列的高质量发展成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如何跨区域整合资源、体现国际水平、破解共性难题等三方面问题,是苏州新一轮城市发展、拓展城市战略空间的关键所在。

    第二,在产业发展的层面上,要以产业转移为纽带,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的价值链环节分离,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城市是人类集聚的产物。过去一段时间我们曾经以为通过卫星城、城镇建设可以减轻大城市发展的压力,从最近20年国际城市发展的情况看,超大城市的体量与规模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摊大饼的发展方式不仅在中国、在国外也是很常见的。主要的五个因素就是城市商业、产业资源集聚、城市枢纽、城市人活跃程度、生活方式多样化和未来可塑性,这些指数是小城市、城镇所无法比拟的。

    第三,在人文环境的层面上,要以姑苏文化为亮点,打造“一带一路”桥头堡的文化源,提升“高品质时代”的文化自信。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文化是一块金字招牌,但在快速的现代化冲刷之下,文化自信明显减弱,要么提及周庄、甪直等古镇,要么就是苏州工业园区的现代文明,而基于2500多年苏州古城文化基础上的现代文化名片尚未打磨成功,尤其是在增强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吴方言区文化自信方面,亟须倾情投入,全力以赴。

    对标比对兄弟城市的发展目标和举措,在促进苏州城市发展方面有几点建议:

    一、从做大量到追求质,苏州城市品牌的理念再塑造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主题。苏州如何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前列?用周振华先生的话来说,高质量发展不是一个现行经济运行进一步调整发展,而是一个非线性的、“大道转换”过程,不是在原路上谋求“弯道超车”,而是要“另外换道”运行。获得国务院批复的《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苏州将构建起一个以名城保护为基础,以和谐苏州为主题的“青山清水新天堂”,实现“文化名城、高新基地、宜居城市、江南水乡”的城市定位。新的城市定位和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是吻合的,关键在于在追求“二高”的现代化道路上探索前进。

    强者更强,拉长板凳。基于海权与贸易的时代,苏州的地位越来越尴尬,作为长三角节点城市恰恰显示了城市更新再造。新的经济发展不是旧的经济系统本身修复,找差距,补短板,而是重构新的经济体系,短板要找要补,更为重要的是找出自己发展的长板,还要拉长长板,变得更长更强、更富有竞争力。

    对于苏州而言,有很好的文化积淀,比当年的深圳要富养得多,但经过四十年快速发展,深圳不仅在经济总量更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上走出了一条新路。中国最具创新性的地区也不是知识密集的北京或上海,而是深圳。根本原因在于,经过了市场经济最充分发育的深圳,比北京、上海、苏州有更多机会孕育具有市场所赋予它的那种内在的创新生态,也就是创新文化。相比而言,苏州的印象就是经济总量和科技创新不匹配,城市品牌存在缩水。

    二、从实体经济强到综合发展优,苏州科技创新的动能再塑造

    在很长一段时间,苏州留下的不是经济强市,而是制造业独大。伴随着江村经济的苏南模式,苏州经济快速发展,GDP、财政收入在全国大中城市排位靠前,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占到全国十二分之一强。近年来,苏州市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综合实力连续7年位居全省第一,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位居全国城市排名第四,等等。这是基础和先决历史条件,但走出江苏、走出长三角、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科技创新的短板明显。比如,苏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为深圳的一半还不到,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苏州3000多亿元。

    在综合创新成为时代潮流的情况下,如何走出高原、塑造高峰,建设起一批具有全国乃至世界级影响的创新型企业,对于苏州来说不仅是地标性企业问题,更是通过标志性平台和品牌打造,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走出一条具有浓郁苏州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未来已来,创新已到。

    创新,决不是在原有经济增长点上怎样挖潜、调整和完善,而是要在新的经济增长链的培育方面实现一个经济结构完全转型,构筑起一种新的经济框架。科技创新无非三条路——

    一是“攀亲戚”。走大院大所、双一流学校、学科在苏州设立分部的路径,深圳在这些年已经尝到了甜头。苏州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服务配套、创新平台等都是吸引创新资源集聚的重要优势。这方面科技创新的原创性强,但建设周期长、见效慢。

    二是使用“物联网”利器。用智能制造提升制造业能级,破解发展硬约束,增添科技新动能。我们一段时间关注资源枯竭性城市如何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而忘记了随着外资撤离,像苏南、浙江等地也面临着制造业、装备业等行业的重塑再造。过去是你抢先发展、别人慢发展、晚发展,而现在的情形是大家都在抢发展,外延式扩张的硬约束越来越强,只有走借助科技技能的内涵式革新之旅。

    三是点燃“企业家激情”。社会创新文化浓郁是科技创新的底色。一个宽容失败和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是孕育创新事业的摇篮。据不完全统计,苏州在“千人计划”实施过程中,拥有250名左右的创业型人才,在这一轮全国性人才大战中是弥足珍贵的。在独角兽企业和千人计划企业家的带动和“鲶鱼效应”下,发力原创指日可待。

    三、从强调内生发展到打造城市整体形象,苏州城区融合的底色再塑造

    经济总量已经突破1.7万亿元的苏州,是万亿元城市的早到者,但城市形象绝非经济总量等量齐观。

    苏州需要再塑新时代的城市名片。

    首先要凝聚起城市建设、发展的“精气神”。苏州的画面应该是生机勃勃、万象更新,应该是青春的气息伴随着古城的深沉,应该是在岁月浓缩中铿锵前行。精气神三位一体,联动发展,期待着苏州在青石板的路基上踏出区域互补、城乡互鉴、跨省融合的大城市节奏,在高楼大厦的鳞次栉比中弹奏出传承荣耀、转型发展、砥砺奋进的时代华章。

    其次要下大力气做城市建设、发展的整合。其实苏州的发展历程就是长三角的缩小版。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市场的搏杀,珠三角为广东乃至整个中国都崛起了一批真正具有品牌意义的现代企业群,打造了一张独特靓丽的深圳企业群像,华为、中兴、腾讯、平安集团、招商银行、格力、美的、TCL、比亚迪等,个个“一只鼎”,他们共同的标签就是来自鹏城。“北有中关村创业大街,南有深圳湾创业广场。”一个共同的名字、一个闪亮的名字,可以凝聚起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

    着眼于内部优化,苏州要扬协调发展之长,美协调发展之美,率先构建市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打破各类藩篱、拆掉城市与乡村的“心墙”,实现从“主城区主动脉”到五区四市“毛细血管”的全面畅通、无缝对接。

    四、从对接上海龙头到自觉主动谋势,苏州体翼布局的空间再塑造

    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人们不禁要问上海和苏州的差距在哪里?如何处理好靠近龙头、又不被龙头融化的位置远近?

    全球区域的力量主要就是来源于它的群落的智慧,而不仅仅是一个单点的智慧,绝不是中心与边缘的关系。从近年来长三角发展的重要成果看,“长三角人”的新鲜标识度无疑为理顺站位、打造“国之重器”提供最有力的思想根基。

    长三角,改革试验田、发展高地,承担着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和试点任务。上海最大的价值、最大的优势在于发挥国际资源的整合能力,这是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上海金融业高度发达,苏州实体经济基础雄厚,滔滔的金融之水注入实体经济的热土,定能培育出参天大树和肥美沃野。对于苏州来说,这恰恰就是近邻的对接优势、发展的错位优势、价值链的细分优势。

    高质量发展融合于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需要高质量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对于上海而言,在把握资本密集的基础上,强调技术转化;就苏州而言,在发挥产业密集、技术密集的基础上,更多更好地争取来自上海等地的国际资本支持。苏州要构建富有活力的风险投资、天使基金、私募基金、产权交易平台、并购、上市、职业经理人等在内的投融资体系和管理体制,引领新经济的增长,引领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及进一步做好脱虚向实的经济结构优化与调整。

    今天的苏州,有点像5年前的深圳、10年前的上海。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进入到深度调整期。要抓住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的契机,发挥打通断头路的积极效应,培育和发展高端产业集群,在分类布局、错位发展中承载和贯彻国家战略,在增强特色、强调发展主体性中提升资源吸引力和优化发展环境,在人文情怀、历史过往中增进苏州文化辨识度和文化新鲜感,真正抓住时代契机,跳出中心、边缘之辩,在互动、碰撞、合作之中不断拓展苏州发展的崭新空间。

    (作者: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李作言)

录入:李霞 责编:钟欣

将本文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 腾讯微博分享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校内网 转贴到开心网

免责声明: 本文系转载相关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365亚洲备用链接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文章仅供参考。本站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