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亚洲备用链接 >> 城市品牌 >> 城市策划 >> 内容阅读
威海全力打造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
作者:杜晓莹 来源:威海新闻网 添加日期:18年07月06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强调,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

    海兴则国强民富,海衰则国弱民穷。“建设海洋强国”,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威海因海得名、依海而建、临海而兴,最大的优势是海洋,最大的潜力也是海洋,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责无旁贷。

    市委第十五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在推进海洋强市建设上奋勇争先,让“海洋”这个最大优势充分彰显。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增强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意识,牢牢把握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五个导向”,着力做好“五篇文章”,全力打造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

    荣成市委书记江山

    全面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紧跟科技兴海导向,实施海洋技术创新突破工程。依托威海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加快推进核心区开发,建设山大医用食品平台、海大藻类技术研发平台、鲁东大学海洋产业研究院,打造国内领先的海洋生物科技成果研发、交易和产业化基地;依托黄海船舶设计院,加快高技术船舶设计与建造,打造行业领先的船舶装备研发制造基地。

    紧跟产业强海导向,实施海洋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工程。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涉海旅游、体育、康养等业态深度融合,重点抓好蜊江港区域滨海资源高端开发、好运角滨海健康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策划举办国际无人机飞行大赛、全国青少年帆板锦标赛等高水平赛事,推动海洋服务业突破发展。加快传统养殖向海洋牧场转型,传统食品企业向海洋健康食品、冷冻调理食品、鱼油保健品、鱿鱼和金枪鱼精深加工等领域转型,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链条。

    紧跟生态护海导向,实施海洋生态绿色治理工程。按照全省全国领先标准,开展海岸线修复、节能减排等14个领域专项整治,对10处海湾推行湾长制,对105条河流严格落实河长制,狠抓环保督察整改,确保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和近岸水质达到领先标准,提升“自由呼吸·自在荣成”城市形象。

    紧跟开放活海导向,实施海洋开放平台提升工程。重点抓好石岛、龙眼港跨境电商等服务流程优化,争创省级外贸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县;扶持国际海洋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皇朝马汉外贸综合服务、“同线同标同质”等3个平台做大做强,争创全省首个“三同”工程示范市;加快推进沙窝岛远洋渔业基地和斐济渔业产业园建设,增强远洋渔业资源掌控能力,构建买全球、卖全球的高水平开放发展格局。

    紧跟科学用海导向,实施海洋共建共治共享工程。结合实施海岸带保护规划和城市“双修”工程,推进港口码头治理整合和渔船产能削减行动;结合“透明海洋”和智慧城市建设,建立完善重点港口热成像渔船监控平台、重点企业排污在线监测平台、海水养殖智能观测平台,实现海域立体化管控;开展违规用海、越界捕捞、非法用工专项整治行动,增强全社会的海洋资源保护意识,提升海洋综合治理能力。

    乳山市委书记周兵

    打造乳山发展“蓝色新引擎”

    深入推进经略海洋战略实施,抢抓海洋强市的机遇,进一步明确海洋经济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统筹推进涉海产业培育、项目建设、平台搭建等工作,重点做好“三篇文章”,加速集聚海洋发展新动能,使其成为乳山发展新引擎。

    第一篇“文章”是做实海洋产业“振兴篇”。开展新一轮海洋功能区划修编工作,在坚守生态保护底线的基础上,延伸海洋产业链条,推动海洋产业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提升科学用海、生态护海水平。以打造全国领先的海洋牧场示范区为目标,设立海洋产业基金,与强企合作加快推进48万亩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引导华信食品等企业积极打造海洋产业协同创新综合体,努力在海洋功能性食品等领域实现新突破。支持海洋牧场由近海向远海拓展,通过涉海产业精准招商、专业招商,加快引进培育一批龙头型海产品精深加工、物流配送和检验中试企业,加速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推动海洋产业不断向深蓝迈进。

    做大乳山牡蛎品牌“价值篇”。在上半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牡蛎国际高峰论坛”,与中金国泰合作打造牡蛎特色小镇的基础上,重点在加大牡蛎等特色海产品品牌培育上下功夫,通过开展论坛峰会、学术交流、与外合作,进一步研究制定乳山牡蛎标准,加快中国(乳山)牡蛎产业研究院、三倍体牡蛎苗种研发中心建设,加强海洋贝藻养殖加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积极争创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乳山牡蛎链条化延伸、品牌化发展。

    做好港口建设“提升篇”。以乳山口港成功获批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为契机,依托毗邻日韩区位优势,坚持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定位,加紧组建港口产业基金,立足临港产业、海洋装备、海洋食品、新材料四大板块,聘请中字号集团规划设计,放眼世界500强企业、国企央企开展全面招商合作。积极与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鲁信集团、齐鲁集团、省土地发展集团合作,建设临港仓储物流园区,打造海洋产业发展聚集区;规划建设乳山中心渔港,打造中心渔港经济区,加强与易华录等强企沟通合作,加快建设海产品冷链物流基地,通过物联网等技术,统筹海洋产品冷链物流运输,推进生鲜海产品产地直供。

    南海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海军

    在推动海洋强区建设上奋勇争先

    坚持海陆统筹、联动发展,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海洋第二产业,以产业项目建设为中心,突破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等产业,重点抓好石墨烯等产业园区建设,实现海洋第二产业集群发展。创新发展海洋第三产业,重点发展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业、涉海商务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加快建设南海新港物流园、游艇码头、水上旅游观光等项目。提升发展海洋第一产业,深化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大力发展新型海水立体农业、休闲渔业、海洋牧场、海产品精深加工等新业态,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

    瞄准前沿领域、夯实合作平台,构建海洋科技创新发展体系。打造海洋碳汇研究公共服务平台,积极筹备“2018国际海洋碳汇论坛”,加快与两院院士合作,完善“11113”工作体系,全力打造国家第一个蓝碳示范开发区,规划建设蓝碳交易中心;建立“离岸”协同人才中心,对高层次人才“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建立“离岸”协同孵化中心,与北京、西安、武汉等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合作,建立协同孵化中心,做到“异地孵化、南海转化”;整合区内优势创新创业平台资源,打造创新创业共同体,发挥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平台联动优势,加快北京高科威海科创城建设和华山金屿双创孵化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形成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南海模式”。

    强化港口拉动、功能支撑,构建陆海联动保障体系。以南海新港建设为引领,统筹布局海陆基础设施,在打通入海通道上,尽快启动LNG码头和3个液体通用泊位规划建设,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搭建载体,启动疏港铁路规划建设,着力增强港口集疏运功能。在腹地功能完善上,着力构建交通、能源、水利、电力保障体系,完善“十通一平”功能配套,加快实施综合管廊等一批重点工程。突出城市功能配套完善,提升城市精细化和智慧化管理,重点实施国际会议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等一批工程。持续推进生态保护性开发,全面实施“四减四增”三年行动,突出做好海岸线修复、生态湿地修复以及山体修复等工作,着力构建“生态三线、景观三轴”绿色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市发改委党组成员、蓝区办主任王涛

    努力构建大海洋发展新格局

    强化顶层设计引领。积极响应海洋强省建设行动,通过“向海发展”推动威海新一轮经济腾飞。紧紧围绕“五个导向”,做好“五篇文章”,加强陆域海洋产业载体建设,加快海域多维开发,构建大海洋发展新格局。当前,尤其要抓住港口、产业等关键环节,一个一个推进、一个一个突破,以钉钉子的精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将海洋强市建设这个最大希望、最大机遇,转变为威海跨越发展的最大优势。

    强化推进落实机制。逐步健全协调推进机制,建立海洋强市重点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力争实现重点突破;实施海洋强市建设考核,定期调度通报海洋强市重大事项、重要任务,营造比、学、赶、超良好氛围;通过现场观摩、联席办公、专家智库会等多种形式,交流经验、互通有无,为海洋强市建设建言献策。

    强化平台载体作用。制定出台全市港口突破发展的意见,带动四大港区临港产业发展。依托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争创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申报国家、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成我市海洋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做优做强海洋优势产业,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支持一批海洋产业载体建设,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组织实施好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支撑计划,谋划海洋人才智库,组建一支关心海洋、了解海洋、面向产业、服务企业的人才队伍。创建运营好智慧海洋大数据共享、智慧海洋协同创新、智慧全域旅游三大智慧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全市2018年“一带一路”工作要点为抓手,加强统筹协调。组织召开全市“一带一路”政策解读会,积极对接中信保等机构,帮助“走出去”企业系统掌握“一带一路”政策,规避“走出去”风险。

    市科技局副局长杨芳

    加快推进海洋科技创新步伐

    增强涉海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培育一批涉海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参与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围绕打造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重点推进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国家海产贝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迪沙海洋药物研究院等重点平台建设,探索推进国家海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体化。围绕海洋生物等领域,积极争创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点布局1至2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涉海优秀技术成果对接活动,争取在我市举办海洋产业科技成果对接会,培育创新人才团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大力推动涉海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研究制定《加快县域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威海市乡村振兴战略科技支撑专项方案》《关于加快推进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形成对海洋强市建设的强力支撑。

    强化涉海重点创新产业园区建设。依托海高园省级农高区和环翠海珍品、乳山海洋贝藻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海高园争创国家农高区,搭建海洋生物及肠道菌群大数据平台;办好“海洋科技领域山东省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山东(威海)医用食品技术创新合作研讨会”等活动,吸引海洋领域创新人才及团队来园区创新创业。引导乳山园区围绕牡蛎育种、健康养殖、机械采收、自动清洗、精深加工等开展全产业链技术创新。

    开展涉海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组织高校院所专家围绕海洋生物、海工装备、海洋新材料等领域开展调研,围绕参、贝、藻等主要海洋经济品种,对相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种质创新,探索采取委托开发的形式从市重大专项予以支持,争取实现突破;发展现代海洋装备与设施,推进涉海产业由浅海近海向深海远海发展。

    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王传良

    全力塑造海洋经济发展新优势

    加快推进产业强海。建设国家级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心等研发中心,打造10处专业性育种基地,以海参、牡蛎等优势品种为重点,加快形成百亿级以上的单品种产业。打造20处大型“放鱼台”、30处以上海洋生态牧场综合体,加快休闲渔业景点串珠成链。推进近海捕捞转型升级,实施渔船减船转产与更新改造。

    加快推进科技兴海。推进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心等,突破一批海洋领域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引导国家海产贝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海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完善功能,推进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建设,支持企业创建省级以上技术研发平台。

    加快推进科学用海。以海洋与渔业应急指挥中心为载体,实现对全市海洋数据资源的全覆盖,建设国内先进的海洋大数据中心。严格落实海洋主体功能区划,严格海洋开发管控,严格保护自然岸线,推行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

    加快推进生态护海。实施《威海市海岸带保护条例》,严格落实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完善海陆污染统筹防治体系,组织实施海洋垃圾防治国际合作,制定海洋保护区总体规划和配套管理制度。开展海域海岛海岸带修复整治及近岸海域污染治理工程。实施“退建还海”工程,提升海洋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加快推进开放活海。集中打造“四大船队”在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加纳、乌拉圭、斐济等基地建设,在石岛区域打造全国最大的鱿鱼、金枪鱼加工基地,突破极地渔业。开展海洋国际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做好荣成农业对外开放合作示范区和俚岛海科中国·斐济渔业综合产业园建设。(记者 杜晓莹)

录入:李霞 责编:钟欣

将本文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 腾讯微博分享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校内网 转贴到开心网

免责声明: 本文系转载相关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365亚洲备用链接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文章仅供参考。本站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