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淄博市旅游发展委按照市委、市政府“四位一体、组群统筹、全域融合”的城市工作思路,以建设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市为目标,提出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将淄博市全域作为一个大旅游景区全局统筹、全面发展,构建全域打造、全业融合、全景建设、全民参与的旅游发展格局,加快培育精品旅游产业新动能,推动淄博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7年淄博市接待境内外游客5362.08万人次,同比增长9.75%;实现旅游消费总额609.88亿元,同比增长14.79%。全市已开发建成A级景区52家,星级旅游饭店30家(五星级2家:世纪大酒店、万豪大酒店),旅行社106家(5A级1家:山东国际旅行社);沂源县被列入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淄川区和高青县被列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文昌湖旅游度假区建设成为省级旅游度假区,沂源县被评为省级旅游强县。
聚力优化顶层设计,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淄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把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龙头和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积极实施政府主导型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为全域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政府主导。淄博市围绕适应全域旅游发展新形势,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注重从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三个层面共同推进综合改革,构建全域旅游新体制和工作格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成立了淄博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召开淄博市旅游业发展大会,明确全域旅游发展定位,提出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市的目标,起草《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工作,制定出台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政策,设立市级旅游发展基金50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4000万元、旅游专项营销资金1000万元支持旅游业发展,把发展全域旅游摆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构建全域规划体系。树立“大旅游”“大景区”的发展理念,以旅游的观念规划全市,以景区的标准建设城市,推动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新型城镇化、土地利用、生态建设以及三次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相融合,实现“多规合一”。组织编制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规划、齐长城生态旅游带开发建设规划,构建起以市级规划为总纲、区县规划为框架、旅游项目规划为基础的规划体系。
健全完善监督考评机制。淄博市建立领导班子挂包重点旅游项目责任制,实行月通报、半年点评、年度总评项目建设机制,推进项目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健全完善责任目标监督考核机制,严格实施对各区县旅游发展目标考核和督查,稳步构建起富有活力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聚力整合旅游资源,拓展全域旅游发展新空间
淄博市按照“四位一体、组群统筹、全域融合”城市工作思路,发挥“东文西商、南山北水”、传统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资源优势,加强资源融合和产品开发,构建起“一心、一核、四带、十大片区”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一心”:打造张店(含高新区)、周村(含经开区)、桓台、文昌湖“四位一体”淄博市旅游集散与商务休闲旅游中心。一核:以齐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齐国古城为吸引核,齐都文化城、齐都王陵景区为产品支撑的区域核心。“四带”:发挥“组群统筹”的带动作用,打造东部齐国古都风景带、南部山林生态旅游风景带、中西部地域特色文化休闲风景带、中北部温泉湿地度假风景带。“十大片区”:发挥“全域融合”的引领优势,打造齐长城世界文化遗产片区、陶琉美食片区、太河峨庄片区、大鲁山片区、沂源牛郎织女天湖片区、聊斋文化片区、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片区、周村古商城片区、马踏湖渔洋文化片区、黄河温泉天鹅湖片区等十个全域统筹开发示范区。
聚力推进项目招商和建设,培育全域旅游发展新动能
坚持“大企业、大项目、大格局”发展之路,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推进旅游产业新旧动能转换。
抓项目招商。重点围绕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区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中国远洋集团以PPP形式合作开发马踏湖景区、深圳铁汉集团投资开发高青温泉慢城项目、浙江聚光科技集团投资开发高青安澜湾项目;深圳华侨城集团与高新区签订合作建设文化科技旅游综合体框架协议,上海永乐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与聊斋城签订框架协议,中城建集团与博山区签订开发陶琉古镇文化旅游综合体合作协议。
抓项目建设。2017年在建旅游项目73个,总投资771.2亿元,其中过亿元的项目68个,过5亿元的项目34个,有25个项目列为淄博市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完成投资150余亿元。齐鲁欢乐世界、古商城四合院博物馆群、在河之洲水上乐园、中国课本博物馆等一批新景区建成开业,桓台马踏湖、临淄足球小镇、山东齐文化研学基地、天鹅湖温泉慢城、齐长城文化旅游创意园、周村古商城、欣洲千禧农谷、沂源天湖旅游度假区、五阳湖旅游度假区等一批规模大、复合型的旅游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为淄博市全域旅游发展培育新动能。
聚力创新旅游宣传,开辟全域旅游营销新渠道
围绕打响“泱泱齐风 陶韵淄博”城市品牌、打造“齐国故都”旅游目的地品牌,坚持把城市宣传、旅游促销和对外招商结合起来,实施“三位一体”整体促销,进一步扩大淄博旅游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突出整体形象宣传。集中在央视、山东卫视等主流媒体投放淄博旅游形象广告,利用北京—青岛段两班次高铁列车以冠名方式在车厢全媒体投放淄博旅游广告,多途径全方位整体宣传淄博旅游形象,扩大淄博旅游曝光率。
深度拓展国内客源市场。创新开展千家旅行社进淄博、国内知名网络大V穿越“齐国故都”、淄博旅游进大学、“淄博旅游上高铁”、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等主题营销活动,组织举办“百万市民游淄博、万名老人代言淄博旅游”等活动,有力繁荣活跃市内旅游市场。去年以来,组织赴省内各城市及京津冀开展旅游巡回促销活动80余场,参加旅行社达5000余家次,各级媒体500余家次,26个城市开通淄博旅游直通车线路100余条。
着力拓宽境外客源市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先后与日本、韩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建立旅游合作关系。借船出海,利用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在海外20多个国家设立的海外营销中心,宣传推广淄博城市旅游资源及特色产品。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将淄博旅游纳入日本、韩国海外推广战略,赴日韩开展淄博旅游品牌专题营销。
聚力推进产业融合,丰富全域旅游发展新供给
全域旅游是全业态的深度融合。聚力做好“旅游+”文章,推动旅游功能向各行业各领域渗透延伸,着力打造特色鲜明、业态丰富、竞争力强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旅游+农业”。全力推进乡村旅游规模化、精品打造、效益提升三大工程。集聚政策、土地、资金等要素优势,池上环鲁山片区、太河片区等10个乡村旅游连片初具规模,形成“连片率先发展、以点带片、以片带面”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遴选10个资源有特色、文化民俗深厚、发展后劲大的旅游乡村,通过“一对一”管家式智力支持,扶持做大做强。建成省级旅游强镇28个、旅游特色村82个、农业旅游示范点97个,中郝峪、阳三峪等4个村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旅游+扶贫”。博山上小峰村、高青蓑衣樊村等一批贫困村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一条旅游扶贫、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为全省旅游扶贫工作创立样板。
“旅游+工业”。依托百年老字号企业、行业龙头企业,规划建设一批陶琉、玻璃、美食等主题工业旅游小镇。活化利用工业遗址、老旧厂房、废弃矿山矿井等,开发建设一批文化展示、创意体验、休闲娱乐的工业旅游示范点。建成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华光国瓷艺术体验馆、振华琉璃文化创意园、博山人立琉璃文化博览园、西冶工坊、周村烧饼博物馆、周村丝绸文化体验馆、福王红木文化体验馆、扳倒井国酒文化园等27个工业旅游示范点。
“旅游+体育”。起草《关于加快推进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旅游与体育深度融合、健康发展。积极培育高水平竞技观赏型体育旅游赛事,五阳湖举办山东省公开水域游泳锦标赛、山东省铁人三项锦标赛、“跑游山东”半程马拉松总决赛等一系列赛事活动;建成文昌湖环湖自行车绿道、范阳河自行车绿道近200公里。
“旅游+健康”。借助南部山区中医药资源,培育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示范基地。沂源鲁山神农药谷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岜山万杰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等落地建成。目前,淄博市新业态共有10个类型、31个项目,总投资额达39亿元,房车露营地、低空飞行等一批新业态项目落地生根。
聚力补齐旅游短板,营造全域旅游发展新环境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淄博市加快构建以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和干线公路为主体框架的全域旅游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枢纽功能,增强城市辐射力。推进济青高铁、胶济客运、济滨城际和滨淄临快铁等“三横一纵”客运铁路网和青兰、青银、济潍和滨莱、沾临等“三横两纵”高速公路网建设。坚持大动脉和毛细血管齐抓并进,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服务全域旅游的有效延伸,畅通重点景区连接线,增强旅游可进入性。2016年以来,实施第三批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工程,建成淄峨路、唐化路等一批通往旅游景区主干道,累计完成794公里农村公路,完成投资6.1亿元。推动城市公交向旅游景区、旅游特色镇、特色村延伸,完善“快行漫游”路网体系。完善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系统建设,投资1000余万元,新建、完善通往旅游景区道路标志牌429块;累计投资1.3亿元,新建、改建旅游厕所880座。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中心城区—旅游城镇—旅游景区(点)—服务驿站”游客服务中心体系,建立中英日韩文的淄博旅游网站,开设面向公众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热线和投诉电话。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在全省率先构建起“1234”智慧旅游体系,着力打造淄博旅游全景自动导览系统、淄博市旅游产业监测和应急指挥平台、全域旅游二维码引导系统、旅游大数据应用系统和全市旅游行业微信公众号新媒体矩阵。淄博旅游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年发布信息3600余条,粉丝数分别达15万人和20万人,在全省旅游政务系统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排名位居前列。
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实施“科教兴旅、人才强旅”战略,强化旅游教育培训,促进旅游人才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投入460余万元,组织实施“千人培训计划”,对旅游行政管理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旅游专业技术人员、导游讲解人员、乡村旅游实用人才等分级分类培训,共培训30余批次,培训人数3600余人次。实施“乡村旅游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对拥有乡村旅游资源或者省级以上古村落村党组书记、村主任全部轮训。扶持培育一批乡村职业经理人、乡村工匠、非遗传人,支持爱家乡、爱农村的旅游企业领军人才回乡开展“双创”活动,发挥他们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智力支撑作用,为乡村旅游的提质升级创新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