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亚洲备用链接 >> 城市发展 >> 城市创新 >> 内容阅读
青海从被动“追随”到敢于“领跑”
作者:宋翠茹 来源:《青海日报》 添加日期:18年07月12日

    □文、图/本报记者 宋翠茹

    如果说文旅地标代表了一个城市的“软实力”,那么高新技术企业则象征着城市和地区的“硬实力”。

    过去几年,我省创新能力稳步提升,部分创新指标走在了全国前列,尤其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等大力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成倍增长。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2012年的56家增加到144家,增幅达157.14%,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日益壮大,经济总量实现了较快增长。

    几年时间,青海的高新技术企业,不但在成立的数量上翻倍,而且在创新的产品数目上也呈倍增态势。

    忆往昔,青海的科技事业历经了从无到有;而今,依靠科技创新,经过转型与蜕变,展现在世界面前的青海已是今非昔比!高原医学、盐湖化工、高原生物、高原农畜牧、机械、水电等方面,一批批重要科技成果“落地开花”。据统计,2017年,青海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802.75亿元,占全省GDP比值的31.96%,对于促进全省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推动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

    企业注重研发

    科技成果叠出

    市场抢滩靠的就是技术高地,没有国内领先的技术项目就没有核心竞争力。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在青海可以称得上是一家明星企业,它的耀眼之处在于经历光伏产业“过山车”般的发展轨迹后,能够超越自我、超越时代,成为行业的“引领者”。目前企业生产的多晶硅产能全国并列第三、全球第七,光纤级四氯化硅产能全国第二,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

    谈及企业的“杀手锏”,公司副总工程师宗冰快人快语,“首推的一定是2015年建成,国际首条全部由48对棒加压还原炉构成的万吨级多晶硅单体生产线,项目技术水平2017年4月经省科技厅鉴定达到国际领先。”

    企业和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创新驱动助推器。宗冰说:“要从国内外先进工艺技术中不断地学习消化吸收和优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降低能耗、物耗,然后形成成本优势和产品竞争力。”正是一流的人才团队加上产品质量优势,才使得亚洲硅业在光伏行业的低迷时期,保持了核心竞争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不仅仅是亚洲硅业,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青海中利光纤技术有限公司已具备年产400吨光纤预制棒和1300万芯公里光纤的生产能力,是行业内首屈一指的管外沉积技术规模化、工业化的光纤生产基地。

    由此中利光纤被列入国家两化融合试点企业,“中国光通信最具综合竞争力企业10强”等。据了解,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创新,节能降耗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17年总产值3.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4亿元,同比增长170%。可以说,中利光纤的成功,来自于其坚持走高技术发展之路。

    将科技创新作为内生动力,凭着优势和明显的竞争力使得公司将跻身国内光通信材料行业前五名,这也使光通信材料成为青海的优势产业,打造出上百亿元的上下游产业链,并以此为契机,把青海建设成为西部高端光通信材料的集群产业基地,辐射带动产业链周边企业发展壮大,同时辐射中亚地区与国内西北地区,为国家“一路一带”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现在,一批像中利光纤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在青海广袤的产业腹地快速崛起。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旧大的困境,我省大力倡导创新精神,以“高大上”的科技研发为龙头,推动了转型发展迈大步、加速度,渐入佳境。凭借着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上下游产业链的强力支撑,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在各自细分领域崭露头角。

    佩政策“利剑”

    助企业补齐短板

    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质量,是观察和评价地区创新能力重要的一扇重要窗口。虽然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质量与东部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

    为此,我省充分认识到高新技术企业在支撑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中的引领作用,正在从政策供给的层面补齐短板。

    “科技引领,我们的高新技术企业就要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高质量、有效的产品,要以增量带动存量,政企协同发力,以高新技术企业为载体,形成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此发挥科技供给作用,进而促进供给侧改革。”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许淳说。

    为了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青海可以说不遗余力。

    2017年,为进一步优化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成长的政策环境,我省研究制定了《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及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实施方案》,以此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以下简称“三型”企业)。

    同时,我省科技部门还专门与省经信、工商、财税、金融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共同支持“三型”企业培育库建设。建立企业综合信息数据库,加强分类指导、梯级培育和动态管理。通过多个部门的资金链、创新链、服务链、人才链、产业链融合,推进协同创新,加速推进全省高新产业发展。

    此外,通过制定《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招商引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第二批清理规范省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决定》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吸引优质科技企业入驻投资、激发创新主体创新活力、提升创新创业孵化能力、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企业适应市场环境的能动性不断提升,“三型”企业数量和经济总量逐年得到提升。

    科技创新引领

    形成产业集群

    现在是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对青海而言,更要厚植传统优势,增强创新的优势,以新的发展理念,锻造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在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时刻,我省启动“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围绕重点产业创新集群培育发展骨干企业,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创新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强的企业,引导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小巨人。

    有数据显示,2016年我省培育新增小巨人企业9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5.54亿元,销售收入23.69亿元。据此,科技小巨人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极。

    同时,按技术领域划分,2016年47家科技小巨人企业中生物与新医药领域8家,占科技小巨人企业总数的17%;高技术服务类9家,占19%;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类7家,占15%;新材料12家,占25%;新能源及节能5家,占11%;资源与环境6家,占13%。

    不仅如此,我省的国家级高新区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初见成效,正在形成新的动力源。

    生物园区作为青海省唯一一家国家级高新区,以特色生物产业、装备制造业等为主导产业,不断聚集各类资源支持企业发展,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已见雏形。2014—2016年,国家级高新区工业企业数量分别为453家、505家和573家,年均增长率12.47%;区内工业企业总产值分别为229.86亿元、224.60亿元和271.99亿元,实现增幅为18.33%。

    德令哈工业园(在建高新区)企业经济总量实现大幅增长。2014—2016年,德令哈工业园以盐湖化工、光伏光热和高原特色生物产业为园区主导产业,不仅立足于区域资源优势,也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16年,企业数量由43家增长到82家,增幅达到90.70%,年均增长率38.09%。

    海东科技园(在建高新区)正竭力建成青海省科技创新创业孵化的先行区。2014—2016年,海东科技园依托区位相对便利和与中关村产业、技术紧密对接的优势,优化创新产业环境。以光伏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产业为园区产业发展主导方向,孵化和培育企业数量和质量逐渐提升。园区入驻企业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为主。截至2016年,园区入驻企业数量由52家增至126家。增幅达142.31%,年均增长率为55.66%。

    青海高新技术企业正以价值创新为引领,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实施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推进创新型企业示范工程,催生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着力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打造科技创新走廊,加快建设各类新型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努力建设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和创新基础平台,积极参与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争取在青海产生更多的科技创新“国家队”。并不断完善创新政策体系,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加强创新国际合作,

    在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的时代,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塔尖上的“舞者”,是一座城市创新发展的“脊梁骨”。而今,我省正大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面创新,成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先行地,以此实现从追赶型发展向引领型发展转变,全面提升全省的创新能力。

录入:李霞 责编:钟欣

将本文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 腾讯微博分享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校内网 转贴到开心网

免责声明: 本文系转载相关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365亚洲备用链接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文章仅供参考。本站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