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亚洲备用链接 >> 城市品牌 >> 城市案例 >> 内容阅读
跻身全国质量标杆城市 武汉市率先探索高质量发展“武汉样本”
作者: 来源:长江日报 添加日期:18年07月11日

    高质量发展正成为新时代的“强国策”。今天的中国正从“有没有”“富不富”走向“好不好”“强不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

    今年3月,原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正式命名武汉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武汉成为党的十九大后首个通过“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现场考核验收的城市,中部六省第一个获得命名的省会城市,湖北省第一个获得命名的城市,为湖北省实现“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零的突破作出了贡献。

    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以来,我市上下践行武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并形成“卓越源于质量”的城市质量精神。始终践行“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各行业、各领域质量提升,先行先试,拼搏赶超,以卓越质量引领武汉复兴,成果丰硕。

    来自国内资深、有影响的质量专家现场考核后,用“七个率先”总结武汉经验,对武汉探索质量发展的方法、路径高度赞许。他们称,“武汉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过程中,进行了前瞻性的探索和实践”,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具有可复制推广的价值。

    武汉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率先国内的七个创新为:率先探索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质量共治机制,率先以人民需求人民满意引领评价质量发展,率先转换质量引领发展新动能,率先提升党政服务质量优化制度环境,率先提升中小企业能力开掘发展源头活水,率先开辟质量基础提升引领发展新路径,率先成功实践高质量发展理论研究成果 。这一系列探索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率先遵循,体现了坚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等一系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6月22日,省委、省政府召开湖北省质量大会。会上,作为湖北首个“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武汉作经验交流发言,并在会后部署: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高质量发展部署安排,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深化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争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今天的武汉在不断发展中快速腾飞,正奋力于“万亿城市”向“万亿产业”的跨越,如何统筹处理好“增长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是武汉积极响应中央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回答城市自身发展如何重塑竞争优势所面临的核心命题。七个率先的探索为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武汉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根本指南,贯彻好这一思想,奋力开启武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坚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率先构建党委领导的质量发展共治机制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基本方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党的高水平领导。武汉创建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提高政治站位,构建了以党委领导为核心的质量共治机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瞻性的样本。

    坚持党的领导有助于从更高层面、在更大范围、以更大力度进行质量动员,有助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介绍,高质量发展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个“粮草”指的就是思想认识。这就要求我们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党的领导,结合武汉发展实际确立质量发展的新意识、新目标、新路线图,确保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武汉发展每一个角落。

    坚持党对质量发展的领导,武汉率先构建党委领导的质量发展共治机制。创建以来,我市建立起以党委领导为核心的质量发展组织领导体系和机构。市质量强市工作委员会,由市委副书记、市长任主任,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等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均为成员单位;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将“政府工作质量”纳入创建范围,党、政系统共64个单位以及30余家重点企业或组织安排了创建任务,形成了党委政府共抓质量的工作责任链条。

    坚持党对质量发展的领导,武汉将创建质量发展融入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把推动质量发展作为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摆到重要议事日程。2016、2017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均强调要大力推进创建;连续两年将创建工作纳入对各区的年度绩效考核;武汉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每年听取质量强市工作汇报,专题研究质量工作,创建申请和创建方案均由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研究决定。《武汉制造2025行动纲要》明确了武汉经济质量发展的目标、路径和措施,强调要坚持走“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之路。

    坚持党对质量发展的领导,武汉强化了市区两级督导、协调、推进质量发展机制。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将创建工作列入督查范围,每季度开展督查;市委宣传部统一部署全市创建宣传工作,加强质量宣传和干部质量理念培训,各区将质量宣传纳入城市公益宣传范畴,在公交、地铁、商场、社区、学校等场所广泛开展质量宣传;市委党校、行政学院把质量发展纳入教学计划,强化领导干部质量理念。

    三年多来,以党委领导为核心的质量工作格局为武汉质量强市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强化了各级领导干部质量意识,提高了质量管理的格局;全市上下建立健全系统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了工作落实。“武汉的做法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尚属首次”。

    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武汉党委政府进一步提高站位,要求全市上下充分认识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始终把质量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保持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质量效益相统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将保证高质量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行,取得新成就,谱写新篇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率先以人民需求人民满意

    引领评价质量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品格,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党的十九大报告以新的高度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质量的核心要义是满足需求。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以民为本,努力回应人们更高标准的、更加多样化的需求,贯穿到武汉统筹推进质量强市创建的全过程。

    创建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以来,武汉始终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发挥电视问政、网上群众工作部等平台的作用,广泛收集、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针对群众关心的突出质量问题,持续开展知识产权侵权、假冒伪劣商品、服务欺诈失信、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物业服务质量、建筑工程质量等整治行动。

    人民的满意度是武汉创建质量评价与考核的核心指标。连续两年,武汉开展了十大服务行业质量满意度测评,并发布了测评报告;连续三年,武汉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各区政府服务质量进行市民满意度测评,测评报告每年定期发布,测评结果作为政府服务质量评分依据;满意度评价体系引入各部门质量工作考评指标,全面推广。

    创建以来,武汉构建符合民生取向的质量工作机制,产品、服务、环境、工程质量水平得以不断跃升,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生根,带来满满的获得感。

    城市建设向高品质聚焦,明确环保硬约束,以绿色发展开辟大城发展新路径。一个又一个绿色生态的传世名作在武汉接连涌现:世界级东湖绿道打造城湖融合的“城市绿心样本”,武汉园博园创造生态回归的绿色奇迹,煤灰逐渐堆积如山的“戴家山”变回为美丽的“戴家湖”。

    城市环境方面,全市多部门形成合力、齐抓共管。目前,东湖水质达40多年来的最好水平,城市排涝能力提升50%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72%。

    城市生活上,武汉开启消费升级行动,新零售、新业态遍地开花,新技术广泛运用于各领域消费服务。人们可以在线上与线下购买丰富多样的国内外商品,享受日益丰富多样、便捷、人性化、个人化的服务体验。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梅志罡说,这几年来,武汉社会管理秩序更加有序,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产生质的飞跃,市容市貌得到改善,城市品牌、形象得以树立,使得城市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彰显,生活在这里的市民,自然会收获更多幸福感和满意度。

    天更蓝水更清,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打好防治污染攻坚战,要求走出一条城市管理、污染治理、废弃物处理的“特色之路”,不断让水质变好、环境变优、城市变美。

    优化城市空间体系布局,为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共享空间。去年以来,我市高标准规划建设长江主轴和长江新城。日前,长江主轴左右岸大道建设项目集中开工,标志着长江主轴逐步进入建设高潮。由此,武汉空间布局迎来划时代变革,武汉人民将迎来一个高品质生活空间。

    这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举措,无一不体现对人民美好生活的迫切期盼与诉求的回应。武汉,正用民生温度彰显城市高质量发展新高度。

    “着力促进就业创业、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武汉建设、更好解决群众住房问题、强化民生兜底保障,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今年武汉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以人民为中心,实现武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武汉要在发展基础上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部署。武汉实施质量强市创建行动,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率先通过质量提升行动引领城市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数量规模”转向“质量效益”。

    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武汉抓住“质量” 突破口,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全面抓质量提升。在各行各业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目标导向,以质量标准、质量门槛倒逼市场淘汰低水平、低品质的重复生产。

    聚焦产业,武汉着力构建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有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迭代产业体系。国家存储器基地、华星光电T4、天马G6、京东方10.5代线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设,以光通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移动终端、地球空间信息为核心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正在显现。

    聚焦工程,一系列“管百年”的精品工程标志城市建设进入品质提升阶段;聚焦产品,验配眼镜、食品相关产品、电线电缆、建材产品、纺织服装、激光器及装备六类产品质量全面提升;聚焦服务,物业、养老、旅游、物流等四大服务业的“武汉标准”成为全国样本。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国家经贸委研究中心、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赵晓说,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指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涉及到诸多维度:如经济的维度,增长、效率、结构、公平等;生态的维度,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等;社会的维度,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等。谋划高质量发展,武汉率先进行了多维度创新探索。

    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武汉转换发展动能,以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取代传统要素粗放投入、大规模的投资开发,不断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获批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以华为、联想、小米、中兴等企业研发基地聚集成全球最大光通信研发集群,入选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发展动能不断转换升级。

    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武汉紧扣“绿色成为普遍形态”这一核心主题,优化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质,实现城市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具活力。追求绿色形态,我市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机制和工作方法:空气治理,全市成立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改善空气质量工作领导小组,围绕减少大气污染排放,改善空气质量,一天一天抓;水治理,“四水共治”成立专班,全面推进“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变“水患”为“水利”;城市环境,多部门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武汉聚焦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全方位提升城市经济发展各领域、各生产要素的素质,全方位展开高质量发展进程。

    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率先转换质量引领发展新动能

    提升党政服务质量优化制度环境

    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内涵。武汉创建质量强市,遵循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率先全国将党政服务工作及服务质量纳入创建内容。通过优化政府服务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上迈出坚实步伐。

    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武汉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武汉提出“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改革,以企业群众办事极致体验为导向,以政务服务极致效率为着力点,努力打造全国审批服务最优的城市。一张清单明事项、一套标准定流程、一项机制促长效,坚持需求导向,构建审批服务新模式。目前,全市公布的9653项“三办”事项中,实现“马上办”已占到50%,实现“一次办”占到80%,实现“网上办”占到45%,极大提高了机关服务效能,极大方便了市民群众。

    打造公平便利的市场环境,需要破除各种歧视性限制和隐性障碍,尤其需要党政干部主动靠前服务,真心彰显“亲”的态度,坚决守住“清”的底线。创建中,武汉开展“千名局级干部联系服务千家企业”活动,千名局级干部“一对一”联系服务千家企业(项目),上门摸排企业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企业有事随时到,企业无事不打扰”。

    今年3月,全市启动“基层作风巡查暨营商环境专项巡查动员会”,选派108名干部,分为16个专项巡查组入驻各区和市直单位,重点聚焦营商环境,以建立项目清单、中小企业清单、跟踪掌握企业评价、多渠道受理信访投诉、驻区巡查、问题分类处置、定期督办通报等方式,精准发现、严肃查处阻碍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损害营商环境的作风问题。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陈东琪认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加快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包括完善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的规则体系,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妨碍公平准入的规定和做法,制定实施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在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上,武汉以商事制度改革为主线,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切入点,在制度上取得突破。

    不久前,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武汉市高质量发展,武汉市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至4.5天,并形成了《武汉市压缩企业开办时间进一步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工作方案》。据介绍,压缩企业开办时间是对照世界营商环境评价标准,按照“能简则简、能并则并、能快则快”的原则,出台的又一项助力企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新政。

    近年来,武汉抢抓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40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机遇,对接国际高标准的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出台“新黄金十条”“开放十条”“招商十条”“自贸十条”“跨境电商十条”“光谷制造2025”“新民营经济八条”等政策,以可复制、可推广为根本要求,全力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在市场制度建设上探索出多项成功经验。

    优化政府服务质量,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有效激发了创业创新活力,城市吸引力越来越足。统计显示:去年全年,武汉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8.17万户,同比增长24.39%。

    优质的营商环境正助力武汉加快高质量发展。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武汉要更进一步深化改革,扫除一切体制机制障碍,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让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竞相迸发。

    坚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率先提升中小企业能力开掘发展源头活水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高质量发展才有源头活水。 “无论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还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需要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创造的积极性,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如是说。

    “中小企业是城市经济增长和产业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今天的中小企业就是明天的大企业。”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武汉在成千上万中小企业发展上着力,率先全国开展中小企业能力提升工程。

    中小企业占市场主体的绝大多数,同时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薄弱环节。北京金融街集团胡海升称,国家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小企业要在全球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

    激发中小企业活力,武汉聚焦金融、人才、创新等要素,精准破解中小企业的发展难题,助力企业依托质量发展壮大。武汉出台《武汉市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市质监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工商联采取“4+1”部门协作服务新模式,面向中小企业开展资金扶持、人才培训等各类质量提升活动。共向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投入科技创新资金6000万元,为400余家企业提供精准质量提升服务,开展各类培训惠及企业3万余人次,输送质量人才2000余人次,引导企业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通过多年培育,中小企业在很多细分领域已经成长为小巨人、隐形冠军,一批代表迭代、创新、颠覆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在武汉涌现,激发全市万千创新细胞。据《2017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斗鱼网络、奇米网络、斑马快跑、安翰光电、直播优选5家汉企上榜。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武汉以民营经济作为武汉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武汉新民营经济突破性发展。市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民营经济是富民兴汉的重要源头活水,切实落实支持民营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民营大企业集团。
据悉,去年以来,我市招商引资项目中民营企业突破半数以上,小米、科大讯飞、海康威视、ofo等20多家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的总部或第二总部落户武汉光谷,吸引了一大批毕业生留汉就业。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武汉破除制度性障碍,使“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要求落实到位。近年来,武汉聚力实施“四大资智聚汉工程”,全国首设招才局、科技成果转化局,政府、高校、企业合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使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不断集聚,源源不断孵育新动能。去年以来,我市引进诺贝尔奖科学家6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68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92人,吸引30.1万名大学毕业生留汉创业就业,人才总量达到240万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如是评价说:“精英、校友、院士、海归,这些都是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四方着力、多措并举,武汉潜力无限,必将蓄势腾飞。”

    统计显示:去年全年,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8.17万户,同比增长24.39%。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市登记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07.48万户,注册资本(金)总额3.6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80%、30.47%。

    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武汉将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作为武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确定“一手抓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一手抓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一手抓新动能发展”“一手抓外部企业引进,一手抓本土企业培育”发展方向,激发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之源。

    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

    率先开辟质量基础

    提升引领发展新路径

    “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正确的工作策略和方法,强调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质量技术四大基础设施。国际上公认,未来经济发展必须要充分发挥NQI的作用,即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作用。可以这样说,高质量发展,质量基础设施作用要发挥出来。服务高质量发展,武汉率先探索完善、提升质量技术基础保障体系,探索变革、提高质量技术基础供给水平,开辟了质量服务提升引领发展的新路径。

    坚持问题导向,武汉将标准升级作为重点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是质量基础设施之一,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引领是关键。

    武汉从战略定位、顶层设计到激励机制全方位推进标准化战略,全力实施国际一流标准引领工程,支持优势企业积极主导和参与研制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标准升级在一系列重点行业展开。通过建设,武汉重点主导制定12-15项国际标准,150-200项国家、行业标准,优势和支柱产业及主要消费品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95%以上。“武汉标准”成为高端产品、先进技术、卓越管理、优质服务的品牌象征和最亮丽的城市名片。

    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质量技术供给分散、大而不强问题,武汉强化系统集成,积极打造中部检验检测高地,做强服务能力。全市加大资金政策投入力度,整合分散在市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局、质监局等政府部门以及武汉地区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资源,推动建设国家检验检测认证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截至目前,已布局一批国家级产品质检中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组建15家新型工业技术研究院,建成涵盖33个产业门类的几十个产品质检中心。

    针对单个中小企业质量技术基础投入不足问题,武汉在中小企业集中的“两新”园区建起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四位一体的服务。率先全国在江岸区岱家山科技城设立质量服务站,并在全市复制,让企业不出园区就可享受第三方提供的质量培训、标准查询和制修订、计量器具检测、产品认证等专业质量服务。

    政府质量服务和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需求不匹配不及时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武汉创新质量服务供给手段。引入“互联网+质量”“物联网+质量”,打造具有一键报检、专家在线问诊、掌上标准馆、网上课堂等线上服务功能的一体化服务信息平台,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探索形成“5551企业质量管理模式”,建立质量服务清单,实现了质量服务标准化、在线化、可追溯的供给,广受企业欢迎。

    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武汉开辟了质量基础提升引领发展新路径。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李锦称,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高质量发展,要在“破”和“立”上同时发力。无论是“破”旧路径依赖,还是“立”新发展动能,抑或是“降”综合性成本,都不是针对单一现象的改良,而是从体制机制上寻根问疾。迈入新时代,武汉质量基础提升要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发扬钉钉子精神,让那些长期存在的深层次、根本性问题得到解决,服务新旧动能转换,服务高质量发展。

    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

    率先成功实践高质量发展

    理论研究成果

    高质量发展的“强国策”需要明确的理论逻辑,需要高质量的理论指导去实践。

    早在 2007 年,出于对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强烈的前瞻性和敏锐性,国家质检总局、湖北省、武汉大学在武汉共建了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简称“质量院”),该院成为我国第一所以中国经济发展质量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实体性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机构,被誉为“全国质检领域的一块圣地”。

    2007年以来,武大质量院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以稳中求进为工作总基调,把握宏观调控的度,坚持底线思维,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方法论。在全国首创“宏观质量管理”专业,创办了中国宏观质量领域唯一学术刊物——《宏观质量研究》。在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多项标志性课题,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学术影响力。

    依托武大质量院的智库支持,武汉市率先实践高质量发展理论研究成果。武汉大学质量院的宏观质量研究成果,从战略、实践、效果等层面,为我市质量工作和质量强市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理论支持,是武汉市质量发展的“理论之光”和“城市名片”。武汉市先后实施了中小企业质量能力提升工程、质量风险监测预警平台项目、区域质量状况分析、质量高端人才培养等战略行动计划,均有武大质量院理论支撑。

    武大质量院是武汉市近年来加强质量政策理论协同创新的一个代表。“十二五”以来,武汉市委、市政府将质量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相关职能部门依托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武汉大学战略管理研究院、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标准研究中心、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武汉市标准化研究院、中铁大桥局、长飞光纤公司等一大批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的质量学术资源,深入研究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质量发展和质量安全治理等方向上进行协同创新攻关,支撑宏观政策的精准出台实施,使得武汉成为全国领先、世界知名的质量理论研究高地。

    根据协同创新成果,武汉市近年来在探索提升“武汉质量”、打造“武汉名品”中,开展了一系列重大质量工作创新。

    一是完善政策规划体系。加强质量事业发展谋划,增强行政决策的前瞻性、科学性、实效性,努力在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上不断改革创新;研究制定质量立法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逐步形成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主体、地方法规规章为补充、有关政策相配套的质量法规体系。

    二是实施质量技术基础战略。探索科技研发—标准创新—成果转化—产业构建的新型研发转化模式,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组建重点领域标准推进联盟和研究基地;推动政府部门、高校、企业检验检测资源整合,新建一批服务武汉、辐射中部、面向全国的国家质检中心、检测实验室和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规划建设检验检测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质量安全监测预警平台、质量服务云数据中心等信息平台,积极构建“互联网+质量”,推进质量监管服务与互联网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三是深入推进品牌建设战略。研究制定品牌培育计划,完善品牌价值评价,加大品牌企业扶持力度,支持东湖高新区等有条件的区和开发区争创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示范区;按照“企业自主申明+第三方认证+政府监管”的思路,建立制造业、农业、服务业和工程领域“武汉名品”评价标准和认证模式,推动国际互认的品牌评价体系,引导企业追求卓越品质,提升武汉企业品牌价值,培育形成一批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武汉名品”;引导行业协会、社会资源参与武汉品牌行动计划,增强企业质量品牌意识。

    坚持正确的策略,武汉市以武大质量院为人才输出和理论支撑,率先成功实践高质量发展理论研究成果的经验,获得质量专家在验收我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时的高度肯定:“武汉市应当发挥质量理论研究实力雄厚的优势,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等,为国家质量发展提供‘武汉质量指标’样本。”

    策划:武汉市质量强市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武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撰文:李艳梅 胡琼之 肖畅 唐煜

录入:李霞 责编:钟欣

将本文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 腾讯微博分享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校内网 转贴到开心网

免责声明: 本文系转载相关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365亚洲备用链接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文章仅供参考。本站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