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6月22日清晨,彭州市牡丹文化广场,一阵熟悉的钟声响起。一个多月前,彭州地标性建筑――彭州钟楼钟表停摆,在市民中激起波澜。今年6月,彭州市城乡管理局接报后介入调查,组织人员维修,让钟楼钟声再鸣。
钟楼“新声”,是彭州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个缩影。近期,彭州对城市形象影响较大、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集中攻坚,启动系列整治。
给城市“美颜” 在点滴中进行
6月初,一份关于“牡丹文化广场钟楼钟表停摆”的群众反映件,来到彭州市城乡管理局。“钟楼上的钟很醒目,看时间很方便。”彭州市民周利告诉记者,停摆后大家都希望尽快恢复正常。
彭州钟楼建于1937年,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钟楼装有电动自动报时器,从上午7时至晚10时的整点报时声,是一代又一代彭州人的集体记忆。
彭州市城乡管理局市政科科长杨松介绍,该局接件后,安排市政巡查队伍专项调查处理此事,相关工作人员随即与广场管理方负责人取得联系,了解故障情况,督促维修方尽快处理。6月12日,经维修,钟楼钟表走时恢复正常,6月22日,时钟恢复白天整点报时。
围绕“钟楼”的管理优化还在继续。下一步,彭州将计划对钟楼开放参观,同时将对牡丹文化广场进行整体美化。
在彭州,这样的点滴变化其实一直在发生。根据市民诉求,牡丹新城、老城区等地区增加了临时农贸市场和停车场;彭州城区40条背街小巷完成整治工作,一改过去“脏乱差”的面貌;楼顶户外广告、灯杆道旗广告等“清零”,城市立面变得清爽。
扫管理“死角” 用上“绣花功夫”
“一开始我们并没有料到,钟楼停摆能引起这么广泛的关注。”彭州市城乡管理局副局长付通成得知,钟声再鸣后还有市民特意致电道谢,这也让他感叹:城市管理问题多而庞杂、千头万绪,要破难题、“清死角”,就要积极对接和回应市民诉求,提高管理水平和专业化服务。
彭州市城乡管理局从体制机制入手,在城市管理执法大队的基础上细分了市政、环卫、扬尘、景观等执法队伍,加大专业化服务的供给。
同时,实施“行走彭州?精细管理”领导带头巡查行动,深入街巷进行走访摸查,变过去的“等案件”为主动查案件;对违规占道、环卫管理、扬尘污染、景观立面等11项城市乱象进行为期100天的集中攻坚行动。
这一系列工作开展以来,彭州城市精细化管理创下多个“第一次”――今年4月,彭州市城乡管理局对一起“牛皮癣”案例开出了彭州跨地域执法协作的第一单;首次协调民营企业利用闲置土地,设立临时停车场,为市民提供了400余个停车位。
调动群众参与 人人皆是“践行者”
搜集群众主动反映的民生问题,督促商家店铺履行“门前三包”,巡查垃圾乱扔、广告乱贴、占道经营……这些都是付平会当选彭州市天彭街道调露寺东路街长后每周的例行工作。
她手中的《天彭街道朝阳中路社区街长工作手册》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相关情况,“这些问题都将定期反馈到社区,再对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随着城市建设完善,朝阳中路社区增设了绿地、小游园、公厕。“环境越来越美,社区居民主动维护环境、参与治理的意识也越来越高。”该社区党委书记龚乃波介绍,每条街道除配备一名街长外,还增设了一名城管队员、两名文明劝导员、一名保洁员组团参与街区治理。经群众主动反映,社区还解决了乱倒渣土、公厕“脏乱差”整治等问题。
搭建共治的平台,彭州还采取了社区“坝坝会”、座谈会、征集城市管理志愿者的方式,征集市民意见,发动社会参与。
从粗放式走向精细化
栾静
让停摆的钟楼在最快时间内恢复正常,这看似是不起眼的小事,实际上却是影响市民幸福指数的因素之一。
近年来,我国社会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际社会治理过程中,传统的粗放式、经验化社会管理模式以及思维方式成为制约社会治理精细化的瓶颈和短板。
社会治理精细化,是在绩效目标引导下,通过机构部门的科学设置、管理流程重构来推动“粗放式”社会治理思维和方式的转换,实现社会治理各方管理框架的标准化、执行的细节化以及服务的人性化。
细微之处更见功夫。彭州市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中,积极回应群众诉求,从体制机制入手,加大专业化服务的供给,既美了城乡又聚了人心。这样的理念和态度是值得赞赏的。
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断进行精细化探索是对社会治理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要更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采用更专业化的治理手段,制定更合理精密的工作流程,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顶层设计,理顺工作思路,有的放矢地、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治理,为市民提供全方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