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亚洲备用链接 >> 城市发展 >> 城市环境 >> 内容阅读
看许昌怎样增绿护蓝:建设大型城市公园 连通全市河湖水系
作者:龚金星  王玉兴 来源:人民日报 添加日期:18年07月09日

    夏至过后,北方的天亮得格外早。

    河南许昌市中央公园内,雾气逐渐散去,粉色的荷花绽放,湖面上微波轻漾,人渐渐多了起来。有人骑着自行车,从红色的自行车道上倏然而过。有人正在吊嗓子,“咿……呀,咿咿……呀呀”的声音悠扬。有人在练习养生功法,气定神闲,心无旁骛……

    这是一座占地3300亩的大型城市公园,纵跨许昌东城、建安等3个城区,南北长4.8公里,宽330米。公园去年5月份建成开放,成为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这座大型城市公园的建设过程,正是许昌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许昌着力绿色富市、绿色惠民,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许昌,正在一步步向人们走来。

    减房增绿,打造大型城市“绿肺”

    许昌市规划局局长李光亚向记者展示了中央公园两个版本的规划图,和原来的规划图相比,最终实施的规划图减少了476.3亩的商业用地和83.3亩的居住用地,增加了500多亩的公园绿地。

    “这一减一加,体现了公园建设以人为本、和谐宜居的为民情怀。”李光亚说。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腾挪商业,连通水系,汇聚绿地,仅用一年多时间,许昌就打造出了这个大型的城市“绿肺”。公园80%以上面积都是水域、绿地和市政公共服务设施,按照智慧城市、园林城市、海绵城市的相关标准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公园建成后,56岁的闫文昌每天早晨都会来练练“八段锦”,他说:“一套拳打下来,微微出汗,回去洗漱上班,一天都神清气爽!”62岁的王淑敏是许昌老年大学合唱队的队员,在公园清幽的环境中练声,是她每天最开心的事情。65岁的张清坡老人居住在5公里以外的一个乡镇,每天早上6点钟,他都会骑上自行车,到公园转一圈。他患有哮喘,在鲜花绿柳中骑行,对康复有很大帮助。

    下午4点钟,骄阳似火,中央公园东门附近一间玻璃墙的屋子里,几位市民正在空调吐出的凉气中,悠闲地看书。这样的智慧阅读空间,全市已有13个,每个建筑面积50平方米,放置各种图书3000多册,配备电子图书借阅机等设施,24小时为读者提供免费文化服务。“这里的设施很齐全,书籍也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实在是太方便了。”市民陈晓景对记者说。

    公园的西南,19栋小高层拔地而起,这里是十辈陈庄。十辈陈庄原来是一个城乡接合部的村庄,中央公园修建后,把这个村子变成了一个城市社区。每天晚饭后,陈根旺老人都会和社区的老伙计们一道,到公园散步。

    “以前吃罢晚饭没事,都是在家里看电视睡觉,现在好了,这么大一个公园建在家门口,俺村的人大都会在这儿游游,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美着嘞!”陈根旺老人说。

    伴随着中央公园区域环境优化升级,一些知名企业和高校青睐这里,纷纷入驻,为这个区域的发展增添活力。

    刘俊红是附近一个楼盘的销售负责人,楼盘距离中央公园仅一路之隔。“居住环境的改善对我们项目的销售影响很大,公园建成后,楼盘很快销售一空。”她说。

    许昌的绿色在不断拓展。许昌市园林绿化管理处办公室副主任郭忠磊说:“我们的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0.62%,人均公园面积达到了12.34平方米。”2017年10月,许昌市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称号。

    水系连通,绘就北方水乡画卷

    中央公园往东1000米左右,一个面积1300多亩的体育公园赫然呈现,360亩的鹿鸣湖横卧公园中央,各种体育运动和文化娱乐设施遍布园内。

    太阳升起来了,晨练的人们渐次离去,几位大妈坐在公园一角的凉亭下,等待免费摆渡车的到来,3.8公里长的环湖步道,对她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我们带着干粮,一玩儿就是一整天。”薛大妈快人快语,“许昌有5个湖,我们每天一个,挨着逛。”原来,她们是原许昌市运输公司的退休职工,老姊妹几个闲暇无事,每天相约来湖边聚聚。

    她们所说的这5个湖,是许昌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的一部分。2013年7月,许昌市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了总投资81亿元的56项水系建设示范工程。目前,许昌已形成了110公里长的环城河道、芙蓉湖、鹿鸣湖等5个城市湖泊和4片滨水林海,以清潩河、饮马河、灞陵河为主体的水生态系统活力增强。

    护城河的环通,使得许昌的经脉畅通。这是一条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河流,全长5.3公里,将老城区环抱其中。随着岁月的流逝,河流不畅,污水横流,一度被当地居民称为“龙须沟”。作为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的一部分,2015年3月,护城河环通工程开工,9个月后,工程竣工,开通了水上观光巴士。

    “当时许昌市万人空巷,好多人在岸边跟着水上巴士跑。”许昌市护城河管理办公室主任李鑫记忆犹新。如今的护城河,杨柳依依,荷花绽放,巴士穿梭,水清人欢,旧貌换了新颜。

    其实,许昌原本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城市。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之前,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9.3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0立方米,不足河南省人均水平的一半,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10。

    2014年底,随着南水北调工程通水,许昌迎来了每年2.26亿立方米的新增水源,这给干渴的城市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此外,许昌从原来北汝河的生产生活用水中调配8000万立方米,再加上治理提标后的4000万立方米清洁中水,全部汇入城市的地表水系。2016年4月,一个庞大的城市河湖水系正式连通,汩汩清流开始在城市中畅行。

    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充分考虑了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以水定需,因水制宜,科学合理确定河湖水系建设规模,不搞大挖大建,而是建设“盆景工程”。

    “我们建设的5个城市湖泊,面积都在300亩左右,不算大,但很实用,它们散落在城市各处,很受居民欢迎。”许昌市水务局党委副书记王玉庆说。

    一个干渴的北方内陆城市,变成了一个“每天在水声中醒来的城市”。2017年4月,许昌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通过国家有关部门验收,这是全国第二个、河南省首个通过验收的城市。2018年3月,许昌正式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环境改善,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芦苇随风摇曳,黄色的鸢尾花怒放,半开的睡莲下,鱼群往来翕忽。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里竟然是一个净化污水的湿地。

    这个名为三达污水处理承载力提升项目的人工湿地工程,位于许昌市清潩河上游,面积5万多平方米。砾床上种植了多种特效水生植物,污水处理厂排出的污水流入湿地中,利用砾石、植物、微生物等的物理、化学、生物协同作用,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这个湿地每天能够净化污水3万吨。

    王玉庆介绍:“像这样的污水处理工程,许昌还有6个,经过净化后的水基本达到地表水Ⅴ类以上水质标准,这些水经过城市河湖水系后,再流往下游。”

    环境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许昌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今年全市地表水断面总达标率达到95.6%,Ⅲ类以上水质比例达59.3%,Ⅳ类以上比例达88.9%,城市建成区已消除劣Ⅴ类水体。

    水清,岸绿,景美。许昌市沿3大城市水系,打造了82公里长的绿色长廊,碧水绿树,亭台轩榭,长桥卧波。全市规划建成了154个公园、游乐园和广场,打造了造型各异的园林景观,通过点、线、面结合,全面提升城市“含绿量”。

    “颜值”在变靓,“气质”在提升。不久前,河南省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5月份全省各市县环境空气质量排名,许昌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排名位列全省第二。

    对城市的变化,感受最深的是当地居民。《河南省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7年)》显示,许昌市居民获得感、安全感、信心指数均居全省第一位。许昌居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7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许昌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在全国294个城市中排名第六十六位,居河南省第二位。许昌,正在努力交出一份绿色发展的合格答卷。(记者 龚金星 王玉兴)

录入:李霞 责编:钟欣

将本文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 腾讯微博分享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校内网 转贴到开心网

免责声明: 本文系转载相关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365亚洲备用链接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文章仅供参考。本站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