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亚洲备用链接 >> 城市发展 >> 城市资讯 >> 内容阅读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让绿色成为成都最鲜明底色
作者:吴亚飞 来源:四川日报 添加日期:18年07月10日

    7月1日,全国首条主题绿道——成都三环路熊猫绿道全线贯通开放,数百名成都市民率先体验,在绿道上健身运动、为熊猫绿道画张像、拍下它最美的样子……

    熊猫绿道是成都天府绿道首条建成的主干绿道。放眼长远,总长1.69万公里的天府绿道建成后,将覆盖成都全域,串联起生态区、公园、小游园、微绿地,让整座城市成为大美形态的公园。

    一幅幅美景,承载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也彰显着成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成都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把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一锤接着一锤敲,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府新区视察时,作出“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重要指示。面对新要求,回应新期盼,成都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加速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绿色,正成为这个城市发展最鲜明的底色、最持久的优势。

    从锦江望去

    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

    在青羊区金沙街道,亭台流水相得益彰,绿道蜿蜒曲折,亲水社区让人心旷神怡。“以前这里是臭水沟,不敢靠近,现在治理好了,我们天天都想走一走。”附近小区居民李和言说。

    几公里外,成都太升桥至大安东路桥段河道,川剧脸谱、火锅等特色文化元素将河边的墙壁装饰一新,河道边还增加了健身步道,游客点赞,“一步一景,很安逸。”

    成都,因水而生、因水而兴,锦江水生态治理,是成都描绘“水润天府”水生态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去年12月,成都启动锦江水生态治理和锦江绿道建设,按照“一年治污、两年筑景、三年成势”时序要求,以锦江绿道建设为载体,加快锦江水生态治理。

    一锤接着一锤敲,一环紧着一环拧,以锦江水生态治理为引擎,成都探索出一条治水新路。

    今年5月底,不足半年时间,成都市全面实现锦江干流和重要支流无污水下河。锦江黄龙溪国控断面总体水质从2015-2016年劣Ⅴ类,2017年Ⅴ类,到2018年前两月均为Ⅳ类。

    修复的何止是水环境。从锦江望出去,成都整治生态环境的主动性、创造性正鲜活呈现。

    铁腕治霾、科学治堵、重拳治水、全域增绿——通过持续开展压减燃煤、治污减排、控车减油、清洁降尘、综合执法、科技支撑6个方面重点工作,成都交出“蓝天答卷”:2017年,成都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2013年增加103天,市级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治理已全面完成;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9.1%。

    漫步在成都,“水润天府”的美景目不暇接,公园城市的形态已初步显现。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中,成都将以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让市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从绿道出发

    一个多重价值系统贯穿城市经脉

    “熊猫绿道使三环路边灰尘大、环境不好的情况有了大改观,我们喜欢在这里散步、活动了。”熊猫绿道贯通当日,家住三环路外侧的陈思遥不禁感慨。

    102公里的熊猫绿道以熊猫文化为特色,形成5.1平方公里成都最长的环状“城市公园”,配套19个景观节点小游园、257处服务站,“颜值与内涵”兼具。

    这仅是成都天府绿道建设中的“一环”——2017年5月,成都启动天府绿道规划建设,称为“世界最长绿道”的天府绿道,不仅将建成连片的森林、水系、湿地等生态资源,还将城市的河流、公园、社区、文化中心等串联起来,形成一张生命力蓬勃的城市绿色大网络。

    从启动至今,成都已建成天府绿道1327公里,这些绿道打通城市生态动脉,为成都高品质休闲生活方式提供应用场景。

    林盘,是成都平原独有的、悠久的乡村居住形态。结合绿道建设,今年成都启动100个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作。到2022年,将全面完成1000个川西林盘整治;沿四环路的锦城绿道,沿途连接竹艺村、建川博物馆、安仁古镇、白鹿音乐小镇等诸多历史及现代人文景观;6月,成都市开展“‘新天府靓成都’百家博物馆绿道行”活动,把博物馆文化“请进”天府绿道。

    绿道同样在创造生活消费场景,成为一条不“长”厂房的绿色经济带。

    生态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在绿道上凸显:天府芙蓉园注重“农商文旅体科”融合,天府沸腾小镇以天府火锅文化为切入点,将天府文化与绿道建设、特色镇打造深度融合,这些项目都依托绿道创造生活消费场景,展现绿道经济不俗前景。

    从新区着力

    人城境业和谐统一,处处是公园

    自去年“成都人才新政”实施以来,成都吸引了来自全国30多个地区18.7万名高学历青年人才落户定居。“网红城市”,是不少80、90后们给成都的最新标签。

    成为年轻人心向往之的“网红城市”,政策好只是牵引,还需“高颜值”,舒适宜居的城市气质,留得住人的城市潜质。

    从世界最长绿道体系的打造,到世界最大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从“三治一增”的强力举措,到越来越多看得见雪山的阳台;从文化、旅游、赛事名城到会展、美食、音乐之都的打造……成都在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路上,全方位提升城市的生态、宜居、人文、产业价值,显现出久久为功的谋划和韧劲。

    立足于打造一个“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全域公园,成都如何布局?

    水清岸绿、鱼群游弋,隔着办公室的玻璃窗将这样的美景尽收眼底;下班之后,到附近的智慧绿道散步休闲……如今,在世界500强企业密集落户的天府新区,公园美景与科研创新和谐共生。

    成都率先探索公园城市的发展范式,5月11日,全国首个公园城市规划研究院——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在天府新区挂牌。在公园城市研究院智囊团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看来,“公园城市不仅仅是简单的‘公园+城市’,是公共、生活、生态、生产四大基本属性叠加的一个生生不息的生命系统。”

    “比花园城市更有人文意蕴,比园林城市更有自然风味,比生态城市有更多的发展特性——这是对公园城市更加形象的描述。”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曾九利说。

    6月,公园城市的相关专项规划正在加紧编制,天府新区近景可期:以绿道为轴,一个囊括187公里区域级绿道、210公里城区级绿道、803公里社区级绿道的三级绿道体系,犹如一条条绿色的翡翠项链,将全域公园连点成线、串线成片。

    成都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园城市不是将公园建在城中,而是要以公园城市的理念,深刻认识“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丰富内涵,将整座城市建设成为大美形态的公园,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统一、人城境业协调发展。

录入:李霞 责编:钟欣

将本文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 腾讯微博分享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校内网 转贴到开心网

免责声明: 本文系转载相关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365亚洲备用链接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文章仅供参考。本站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